類風濕關節疼痛的特點,早期關節炎疼痛游走性比較明顯。多半在13天,游走間隔期比較短。很少超過1周。一旦出現關節腫脹后,多半經過13個月以后才轉移到另一對稱或非對稱關節。其后反復發作的關節腫脹就象“ 接力賽 ”一樣此腫彼消。單關節炎少見。而關節炎的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關節腫脹很少是非對稱性的除早期游走性疼痛之外。
互相制約的疼痛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關節上之后。數周至數月后可完全消退,該關節的腫痛較快減輕。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互相制約的特點通常是手重足輕或相反,上肢重下肢輕或相反,左重右輕、外周關節重則中軸輕、內臟病變重則關節輕。但為什么有這樣的互相制約現象目前尚不知道,因此大家對于統統的緩解一直很茫然。
平時預防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中醫“痹病”的范疇,其發病是因受風、寒、濕邪的侵襲,以致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濕、瘀、痰痹阻關節。所以,應時時刻刻注意關節保暖,避免再受風寒而使病情加重,季節交替時,一定要防寒保暖。
避免風寒濕邪侵襲,大部分病人發病前或疾病復發前都有汗出當風涼、接觸冷水等病史,提出了這些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墊褥、被蓋應勤洗曬,以保持清潔和干燥,勞動出汗,當風吹,內衣汗濕后應及時更換洗凈,緩解疾病的異常現象。
另外最為重要的是,預防疾病造成感染現象,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于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源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加重。
從而,早診斷、早治療,避免本病的致殘率,盡早的普及醫生和患有關節腫痛癥狀的病人對本病保持足夠的警惕性,提高診療水平,控制病情發展,減少致殘率和增加勞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