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認為“艾滋病人越來越多,說不定哪天不小心就被莫名其妙感染了”的人數占到了37.9%,認為“自己的生活比較糜爛,離艾滋病越來越近”的占12.6%,而覺得高枕無憂的僅有23.6%。
高危性行為衍生“恐艾癥”
調查顯示:認為“艾滋病人越來越多,說不定哪天不小心就被莫名其妙感染了”的人數占到了37.9%,認為“自己的生活比較糜爛,離艾滋病越來越近”的占12.6%,而覺得高枕無憂,“我的生活方式很簡單,艾滋病不會與我有關”的僅有23.6%……
對于那些具有高危性行為的人,“艾滋病恐懼癥”也相伴而來。他們大多懼怕艾滋病找上門來,有些甚至自稱出現了類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癥狀,但是根據各級醫院、疾控部門甚至國家級疾控部門的檢測,他們的身體指標一切正常,有被查出肝炎的,有被查出肺結核的,唯獨沒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臨床上他也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患者,他們口述的癥狀和艾滋病病人都很像,例如發燒、舌苔發白、體重下降等等,但是沒有一個理由經得起推敲,最后只能歸結為“恐艾癥”。為何會“恐艾”,追溯起來,癥結還是在高危性行為上。
一個有意思的特點是,這部分高度“恐艾”的人,多數是屬于高智商、高收入的高知人群。這些人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醫療知識,在發生“高危性行為”的情況下,懂得主動上網查找艾滋病病人的癥狀,然后對號入座,進行長期重復的檢查,以求確診自己為艾滋病病人,最終變成不折不扣的“恐艾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