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預防脊髓損傷
1、日常生活飲食原則為:以高纖維、低脂肪、低油、低膽固醇飲食為主。
2、飲食攝取上應避免高熱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點、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紅茶飲料等。
3、煮食烹調時應避免使用豬油,另外應減少蛋黃、內臟類、過量的海鮮等高膽固醇之食物,而應增加的是高纖維類食物如:蔬菜、谷類、水果與足夠水分。
4、攝取足量蛋白質,并可多攝取一些強化身體細胞抵抗自由基,如維他命A、C、E、礦物質硒等,以達到能同時控制體重及維持長期復健治療所需之能量消耗。
5、褥瘡是急性期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每兩小時翻身一次,即使半夜也要記得定時翻身。翻身時要注意不要擦破皮,且要顧慮到脊椎的穩定度。
6、應注意防寒防感冒,可引起諸多并發癥,冬季陽光充足時可曬太陽,春季不要過早換取衣物。
脊髓損傷康復護理方法
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心理因素在整個康復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康復療效,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基礎,能否做好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護理是康復護理的關鍵,也是心理護理成敗的關鍵。良好的護患者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疾病、促進機體恢復的作用。在護理脊髓損傷患者的過程中,護士要深入細致地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根據病人的不同心態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患者損傷的嚴重程度,我們既要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脊髓損傷的嚴重后果及可能的預后與轉歸,又不能操之過急,讓患者逐漸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要深入細致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取得患者與家屬的配合,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同時要為患者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使患者在接正規治療后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如看電視、下棋、打撲克、外出游玩等。
2、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
1)保持肢體功能位,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功能位是使患者肢體處于發揮最佳功能的體位,對頸髓損傷患者應使上肢保持內收伸直位,以防止上臂外展、前臂屈曲的異常體位;下肢髖關節保持伸直位,外側放置枕頭或砂袋,以防髖外展、外旋。膝關切下可墊一毛巾卷,使膝微屈,踝關節處于90°中間位,可在足下與床架間加用軟墊,防止足下垂。
2)按摩患肢,預防肌萎縮 對癱瘓肢體由近向遠依次按摩,對弛緩性癱瘓按摩手法宜重,時間宜短;對痙攣性癱瘓手術法宜輕,時間宜長。每日2~3次,每次約15min。
3)改善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僵直、攣縮、畸形 對于患肢要給予關節全范圍內被動活動,先近端大關節再遠小關節。根據各關節功能做屈伸或旋轉運動,活動范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直至達到最大生理范圍。每個關節活動3~5次,每日2~3次。
4)增強肌力訓練,促進功能恢復 對胸腰腰段脊髓損傷患者,上肢以主動鍛煉為主,提高上肢及軀干肌力,以帶動下肢運動。教會患者床上翻身方法,并進行起坐訓練。訓練病人掌握床與輪椅的轉換,扶架站立及扶步行車行走。逐漸過度到拄拐行走。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助力運動或抗阻訓練。隨著肌力的增強,注意加強患者的耐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