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化療最早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多是在術后進行。新輔助化療是從1973年開始的。當時人工假體制做需要很長的時間(長達三個月),Memorial Sloan-Kettering腫瘤中心的Rosen及Marcove醫生對部分適應于腫瘤大塊切除及人工假體置換手術的骨肉瘤病人進行術前化療,防止在等待人工關節制做期間腫瘤繼續發展。回顧性研究發現,該組病人的生存率較同期只進行術后輔助化療的病例組明顯提高。1979年Rosen等正式提出新輔助化療的概念,他在概念中強調:新輔助化療并非“術前化療+手術+術后化療”的簡單模式,它包含經術前化療后對病人及腫瘤的全面評估:要注意疼痛的減輕、腫塊的縮小程度,以及影像學上病灶邊界是否變得清晰、骨硬化是否增多、腫瘤的新生血管是否減少。目前新輔助化療的概念已經被廣泛認可,在術后輔助化療的基礎上,大多數新的化療方案增加了術前化療,已成為惡性骨腫瘤治療的標準模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唐順
作用
1.可以早期進行全身治療,消滅潛在的微小轉移灶:以骨肉瘤為例,臨床上做出診斷時,其中80%的患者已經發生了肺轉移,因此治療上首先要采取大劑量的化療。再好的外科治療也不能控制轉移瘤的發展,同時也就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Wittig等2002年報道新輔助 化療的應用使90%-95%的骨肉瘤病人施行了保肢手術,五年生存率達到60%-80%。
2.通過評估術前化療效果,指導術后化療:腫瘤對化療的組織學反應是影響長期預后的最重要因素,在新輔助化療中發現反應不良者,在術后換用其他細胞毒性藥物(挽救性化療)。新輔助化療強調術前化療6-10周,然后行腫瘤切除,根據腫瘤組織壞死程度,制定術后化療方案。如果腫瘤壞死率大于90%,術后繼續原化療方案,五年生存率可達80%-90%;而壞死率小于90%者,五年生存率低于60%,應調整術后化療方案。
3.縮小腫瘤及腫瘤周圍的反應帶,提高保肢手術:大劑量的化療,可以對數級的殺滅腫瘤細胞,原發灶發生大片的壞死,腫瘤體積縮小,減少了術中腫瘤細胞擴散的機會,瘤周反應性水腫帶減退,血管減少,切緣更安全,可以保留更多的肌肉,保肢術后功能好而復發幾率小。
4. 允許有充分時間設計保肢方案,制做假體:每例骨腫瘤的部位、范圍和性質都不完全一樣,很難用統一的標準來準備假體。在術前化療的這段時間,可以精心為病人設計假體和手術方案而不耽誤病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