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關節活動的時間
重建堅固者,于術后即開始行相關肌肉的等長收縮,12天拆線后進行關節的被動曲伸運動,活動的范圍在病人不感到疼痛以內。術后3周開始主動的關節運動。以后在不影響骨骼穩定性的前提下,主、被動活動關節,逐漸加大活動范圍。對于關節部骨胳多處重建、及或韌帶結構重建者,于術后4周 時開始行關節的被動運動。
⑵肢體開始負重或行走的時間
人工假體或骨水泥充填者,3周后即可負重行走。滅活瘤骨或異體骨重建者于3周后扶拐不負重行走,半年后部分負重行走。完全負重行走要看到有堅固的骨痂形成以后,通常在半年到兩年之間。
肌動力重建者
術后固定肢體于轉位肌肉松弛位3—4周,然后開始對轉位肌肉相關關節的被動運動,讓患者感受到對轉位肌肉的牽拉。再1—2周后主動收縮轉位肌肉,使患者感受該肌肉新的功能,反復訓練強化,建立反射。同時逐漸加大肌力訓練。
皮膚軟組織重建者
對于關節活動時不影響組織瓣血供與張力者,于術后1周時開始關節功能訓練。對于影響組織瓣血供與張力者,于術后2周時開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