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管外環處出現可復性腫塊是最重要的臨床表現。最初在長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時腫塊沿腹股溝管斜行突向外環口。以后,腫塊逐漸增大并延伸進入陰囊。腫塊上端狹小,下端寬大,形狀似梨,并似有一柄笠行伸入腹股溝管。腫塊突出時有下墜或輕度酸脹感。
一、承認腹股溝斜疝的臨床表現
1.腹股溝部腫塊
腹股溝斜疝的重要臨床表現是腹股溝部有一腫塊突出。早期腫塊較小可局限于腹股溝部隨病程進展,腫塊逐漸增大并進入陰囊,形成上端狹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溝管,下端寬大、豐滿,類似梨狀的典型腹股溝斜疝腫塊。易復性腹股溝斜疝腫塊常在站立、行走勞動或咳嗽時出現,安靜和平臥休息時自動回納或用手按摩后消失。難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于疝內容物與疝內壁經常摩擦發生輕度炎癥,使兩者之間逐漸形成粘連,以致疝內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腫塊僅有不同程度縮小,而不隨體位、腹壓的變化而完全消失。常見于病程長、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脹痛
易復性腹股溝斜疝除腹股溝部有腫塊外,常無特殊癥狀偶感局部脹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臍周隱痛。難復性腹股溝斜疝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酸脹和下墜感。這些癥狀隨腫塊出現而發生,腫塊消失而緩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
此癥狀多見于滑動性腹股溝斜疝。由于盲腸、乙狀結腸或膀胱等臟器已構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癥狀及排尿不盡感滑動疝一般腫塊巨大,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且右側多于左側。
二、腹股溝斜疝的發病機制
易復性疝臨床癥狀可因疝囊大小或有無并發癥而異。基本癥狀是腹股溝區出現一可復性腫塊,開始腫塊較小,僅在病人站立、勞動、行走、跑步、劇咳或嬰兒啼哭時出現,平臥或用手壓時塊腫可自行回納,消失不見。一般無特殊不適,僅偶爾伴局部脹痛和牽涉痛。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自腹股溝下降至陰囊內或大陰唇,行走不便和影響勞動。腫塊呈帶蒂柄的梨形,上端狹小,下端寬大。
難復性斜疝在臨床表現方面除脹痛稍重外。其主要特點是疝塊不能完全回納。
嵌頓性疝常發生在強力勞動或排便等腹內壓驟增時,通常都是斜疝。臨床上常表現為疝塊突然增大,并伴有明顯疼痛。平臥或用手推送腫塊不能使之回納。腫塊緊張發硬,且有明顯觸痛。嵌頓的內容物為大網膜,局部疼痛常輕輕微;如為腸袢,不但局部疼痛明顯,還可伴有腹部絞痛、惡心、嘔吐、停止排便排氣、 腹脹等機械性腸梗阻的臨床表現。
疝一旦嵌頓,自行回納的機會較小;多數病人的癥狀逐步加重,如不及時處理,將會發展成為絞窄性疝。腸管壁疝(Richter疝)嵌頓時,由于局部腫塊不明顯,又不一定有腸梗阻表現,容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