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以心室間隔非對稱性肥厚造成動態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為主要特征。常反復發作勞力性呼吸困難、心前區悶痛、暈厥等。生活質量差,尤其是青壯年患者,心臟猝死率極高[1]。1995年Gigwart首先報道非手術心肌消融法治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我院導管室2002~2004年采用經導管化學消融心肌術8例獲得較好效果。現將介入護理配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齡(56±1.5)歲。6例選擇第1間隔支,2例選擇第2間隔支進行消融。手術后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胸骨左緣3~4級收縮期雜音減輕到1~2級,其中2例放置永久性起搏器。
1.2 手術方法 患者在局麻下穿刺雙側股動脈及右頸內靜脈。經右頸內靜脈置入6F鞘管放置臨時起搏器入右心室,其余送入7F鞘管,一側將右冠狀動脈造影管置于主動脈瓣,再以另一側股動脈為入路,放置豬尾巴導管入左心室內,同步測量主動脈根部與左心室腔內的壓力曲線,若導管測壓左心室流出道壓力階差(LVOTG)為≥50mmHg時[3],對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穿隔支行化學消融,按PTCA技術沿導絲將球囊送入擬消融的間隔支內擴張球囊,觀察10~15min后患者無不適癥狀,注入無水酒精,嚴密觀察有無并發癥的發生,術后重復觀察消融效果,提示消融效果滿意,留置右心室起搏電極及雙側股動脈血管鞘。無菌包扎后平車送入CCU。
2 介入護理配合
2.1 護理訪視 由介入科護士在手術前1天到病房看望患者,了解其身體的一般情況及患者對此項手術的心理準備情況。介紹成功的病例,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同時向患者介紹有關的知識,如術中可能出現胸痛、胸悶、氣急等不適,并耐心解釋出不適的原因及其可逆性,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2.2 物品準備
2.2.1 藥品的準備 常規搶救藥品、非離子造影劑(歐乃派克)、肝素(純的)和4mg/ml的肝素20ml、生理鹽水、嗎啡、度冷丁、無水酒精、2%利多卡因。
2.2.2 器材準備 代雙導有創血壓監測的心電監護儀1臺、除顫儀(處備用狀態)、吸氧裝置和負壓吸引器,手術包1(內有大號不銹鋼盆1只、換藥碗2只、彎盤1只、持物鉗1把、刀片1個、紗布20件、小治療巾4塊,中單2塊、大單2塊、手術衣2塊),縫針1個,縫線1個,持針器1把,注射器10ml的3副,20ml的1副,手套2副,輸液導管1個。
2.2.3 介入耗材準備 左右冠造影管6FJL4/JRL4各1根,導絲0.035″1根,6F豬尾巴導管1根,7F鞘2個,6F鞘1個,7F左冠Guilding 1根,三件套1個,三聯三通2個,壓力泵1個,Floppy300cm0.014″導絲。球囊2.0mm×9.0mm(Boston公司),臨時起搏器1套。
2.3 手術配合
2.3.1 術前配合 保持DSA室適宜的溫度一般維持在22℃左右,注意患者的保暖。巡回護士熱情接待患者,給予吸氧、持續監測心電圖、血壓。主動與患者交談消除恐懼感,經常詢問不適及時發現異常。取得患者配合,囑患者保持手術規定的體位,以保證穿刺準確及防止導管移位、滑脫。建立靜脈通道,常規采用左前臂外周靜脈留置。
2.3.2 術中密切監護 觀察心率、壓力及有無造影劑過敏癥狀,如全身發冷、肢體發麻、面色蒼白、胸悶和心悸等。若出現上述癥狀及時給予地塞米松10mg靜脈推注,并密切觀察癥狀改善情況做好詳細記錄。患者在球囊至第1間隔支近端封堵時出現胸悶、胸痛時遵醫囑給予嗎啡稀釋后靜脈推注或度冷丁肌注并觀察注射后癥狀。
有無好轉。準確記錄:在豬尾巴導管至左心室時測第1次左心室、主動脈壓力并做好記錄。第2次測壓時球囊到位擴張后記時并測壓。注無水酒精時應記錄注射起止時間和量。第3次測壓是無水酒精注完后測壓并記錄。
2.4 術后護理 穿刺部位的鞘管用無菌紗布覆蓋,膠布黏貼,留回病房,囑患者伸直患肢,不能彎曲,制動6~12h,平臥12~24h。
2.5 物品的處理 使用過的器械導管等嚴格按消毒隔離原則進行處理。我院用2000mg/L的三氯消毒液浸泡1h,導管內必須注入消毒液徹底消毒后再進行毀形處理,禁止重復使用。
3 術后護理
3.1 心電監護 化學消融術后患者可有心肌梗死或傳導阻滯心電圖改變(原因是無水酒精堵塞了冠脈血管使部分心肌缺血壞死所致)。由于無水酒精的彌散作用還可引起陣發性心動過速,因此心電監護尤為重要。術后將患者安排在監護病房,嚴密監測心電圖及生命體征。術后臥床休息5~7天。
3.2 穿刺部位觀察 因術后均帶回動脈鞘管,一般在術后2~4h后拔除雙側股動脈的鞘管。拔管時應局部加壓包扎20~30min,穿刺部位應以1kg沙袋壓迫6h患肢制動6~12h,3天內避免劇烈活動。放置臨時起搏器的鞘管一般在心電圖正常72h后拔除,并加壓包扎。護士應每30min巡視1次,重點觀察患肢足背動脈搏動及周圍動脈搏動情況,肢體膚色、溫度和感染,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告訴患者如穿刺部位有濕熱感應立即報告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