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脂肪瘤病情發展較為緩慢,屬于良性腫瘤疾病,如果沒有明顯臨床癥狀的患者無需處理,并無大礙,若病情惡化,則需到醫院診治。當脂肪瘤頻繁地襲擊人們的正常生活,了解其治療的相關信息變得尤為重要。
肝臟脂肪瘤的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疾病都是有一定歸經的。無論是何種疾病,都應歸屬于某個臟腑或某個經絡。在治療上,應針對疾病所隸屬的臟腑及經絡進行治療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的長期探索中,發現某些中藥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癥能選擇性起到主導治療作用,中醫稱這些藥為引經藥。
肝臟脂肪瘤多因脾虛不運,濕痰內生,氣血郁滯所致。 郁結傷脾,復被外邪所搏,脾主肌肉,憂思過度,傷及脾氣,脾虛則運化失常,肌肉失養,又受外邪,正邪相搏,逆于肉理而結成腫塊。
根據中醫的辨證施治,以調整陰陽,標本兼治;審證求因,認真辨別;治病求本為原則。采取行氣散結、燥濕化痰、健脾益氣、寬中化痰、疏肝和脾、理氣活血;的方法。因地因人制宜,辨證與辨病結合,進行靈活辨證,據情施治,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達到祛病康復目的。
如桑白皮是肺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劑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藥入肺經;香附、柴胡是肝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肝氣郁滯、胸脅脹痛時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藥入肝;桂枝、薤白為心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胸悶、氣短、心悸等心陽不通時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藥歸心經,姜黃和牛夕均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但姜黃能引藥上行能達上肢,因此,常做為上肢脂肪瘤的引經藥。而懷牛夕則性喜下行而通達到下肢,因此,在治療下肢脂肪瘤時,常加入懷牛夕做為下肢的引經藥。
不同的引經藥能引導方劑中的諸藥到達不同的經絡,臟腑,可使藥物直達病灶,具有靶向性和導向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應根據疾病所在病位及經絡,選用適當的引經藥,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脂肪抽吸可治療脂肪瘤嗎?
脂肪瘤的生長具有一定自限性,大多數脂肪瘤僅在最初表現為隱匿性生長,到一定體積后則幾乎沒有明顯變化,終身存在,有時也偶見自發萎縮現象。脂肪瘤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但總會留下一明顯或不明顯的瘢痕,雖然有人采用整形外科技術使瘢痕減少到最小。
但也有人認為小于4cm的脂肪瘤不主張采用脂肪吸引法,因為這些脂肪瘤完全可以通過一個小切口將其擠出,但如果位于面部,則小于4cm者也會留下一個明顯瘢痕,則可在隱蔽部位做一小切口,將穿刺吸引針刺入脂肪瘤進行吸引,對此已有文獻報道,隨訪幾個月至10年,結果滿意,無復發。因此脂肪瘤完全可以用脂肪抽吸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