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又稱為傳染病膿痂疹,欲稱黃水瘡,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球菌傳染性皮膚病,其特征為丘疹、水皰或膿包,易破潰后成膿痂、系接觸傳染,蔓延迅速,可在兒童中流行。膿皰瘡一般分為尋常性及大皰性。此外,尚有一些特殊類型。根據類型的不同其癥狀也不相同,患者在治療時還需選擇正規的醫院,針對治療。
1.尋常型膿皰瘡
尋常型膿皰瘡亦稱接觸性傳染性膿皰瘡。皮損初期為點狀紅斑或小丘疹,迅速變為膿皰。皰壁薄,易破潰,周圍繞有明顯的紅暈,皰壁破后露出紅色糜爛面,膿液干燥 后形成灰黃色厚痂,常因搔抓使相鄰膿皰向周圍擴散或融合。易在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中流行,嚴重者高熱達39度-40度,可伴有淋巴結炎及淋巴管炎,甚至引起敗血癥或急性腎小球腎炎。
2.大皰性膿皰瘡
大皰性膿皰瘡主要由噬菌體II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見于兒童,好發于顏面、軀干及四肢,亦見于掌跖。皮損初為米粒大水皰或膿皰,迅速變為大皰,皰內容物先清澈后混濁,皰壁先緊張后松弛,膿液常沉積于皰底呈半月形,為本病的特征,周圍無明顯紅暈,膿皰破潰,膿液干燥后結淡黃色痂,痂殼脫落即愈,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
新生兒膿皰瘡,好發于新生兒,特別是體質較差者,起病急驟,皮疹初為豌豆至核桃大或更大的水皰或膿皰,皰液初清亮,迅速變渾濁,皰破后形成紅色糜爛面,尼氏 征陽性,皮損發展迅速,很快波及全身,體溫高達39度以上,患兒精神萎糜,嘔吐,腹瀉,可因伴發毒血癥,敗血癥,腎炎或肺炎而危及生命。
3.臁瘡
臁瘡(深膿皰瘡),好發于營養不良的兒童和老人,常繼發于昆蟲叮咬,多見于下肢和臀部。病變可深達真皮,中心壞死,形成黑色蠣殼樣痂殼,脫落后形成邊緣陡峭的潰瘍,自覺疼痛,病程約2-4周或更長。
4、膿痂性膿皰瘡
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或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特點是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薄壁的水皰,迅速轉變為膿皰,周圍有明顯的紅暈,膿皰破后其滲 液干燥結成蜜黃色厚痂,痂不斷向四周擴張與鄰近皮損互相融合。
本型好發于面部,尤其是口周、鼻孔周圍及耳廓部位多見,亦可發生于四肢。由于瘙癢明顯,常因搔抓而將細菌接種到其他部位而發生新的皮疹。陳舊的結痂一般約6~10天自然脫落而愈,不留疤痕。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水皰,迅即轉為膿皰,膿汁較粘稠,周圍 炎性紅暈明顯,干燥后結有蜜黃色厚痂,約一周左右,痂脫而愈,不留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