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一般經過紅腫、硬化及萎縮三個階段,硬皮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引發多種并發癥,祖國醫學在治療硬皮病有著獨到之處。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中醫中藥治療方法如下:
1、祛風通痹法:適用于硬皮病兼關節痛伴晨僵。風寒濕三氣雜至,則壅閉經絡,氣血不行而為痹。有風寒濕入下焦經隧而為痹者,用辛溫以宣通經氣為主。用祛風散寒、溫陽通痹之法治療常獲較好效果。
【方劑】蠲 痹 湯 加減,藥用黃芪、當歸、放風、羌活、馬前子等。
2、涼血解毒法:適用于局限性硬皮病發展期,癥見皮損部位色澤潮紅或暗紅,按之焮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中醫辨證為寒濕郁久化熱生毒,或經絡氣血不通久瘀化熱生毒,或熱毒入血,燔灼局部脈絡。治療以涼血解毒,中病即止,以防耗損陽氣陰精。
【方劑】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 加減,藥用水牛角、生地、黃連、梔子、土茯苓等。
3、寬腸下氣法:適用于硬皮病并發大腸、小腸病變,出現間歇性腹痛、腹脹、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等癥狀。機理為腸壁纖維化和平滑肌成片或彌漫性萎縮所致。中醫認為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腸道以通為用,胃氣不降,腸道泌別清濁、傳化糟粕機能失常,所以治療以寬腸下氣為主,兼護胃氣,以達邪祛正安,
【方劑】大承氣湯 加減,藥用枳實、木香、萊菔子、川軍、檳榔片等。
硬皮病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病。病因與遺傳和免疫異常有關,多發于育齡婦女。其病變特點是膠原增生,炎癥細胞浸潤,血管堵塞,缺血性萎縮,免疫異常。最初命名為硬皮病,突出其皮膚受損的特征,其后改名進行性系統硬化癥,但病情未必都是進行性,故現稱系統性硬化癥。臨床表現為硬皮、雷諾現象、關節痛和內臟損害。
以下是硬皮病的分型治療:
1、氣血瘀滯
治法:活血化瘀,溫陽通絡。
處方:黨參15~30克,黃芪15~30克,雞血藤30克,熟地30克,丹參15克,鹿角膠12克,桂枝、紅花、赤芍、陳皮、香附各9克,甘草、炮姜炭各6克,當歸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陽虛畏寒加附子、肉桂;脾虛便溏加五味子、白術;關節疼痛明顯加蓁艽、桑寄生、烏梢蛇;便秘加當歸、桃仁;肢端潰瘍疼痛明顯加延胡或乳香、沒藥;陽痿加仙靈脾,兼腎陰虛加女貞子、龜版;脾胃虛寒加肉豆蔻;脾胃虛弱加白術、山藥。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223例,基本治愈8例,顯效96例,有效107例,無效7例,死亡5例,總有效率為94.6%。
常用成方: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
2、脾腎陽虛
治法:溫補脾腎,開腠散寒。
處方:肉桂9克,仙靈脾9克,桂枝6~9克,山藥、白術、茯苓、當歸、丹參、赤芍各12克,黃芪、黨參各15克,路路通9克,陳皮6克,制川草烏各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脾陽虛加木香、砂仁;腎陽虛加附片、巴戟天弋淫羊藿、仙茅;肢端冷紫加細辛、雞血藤;皮膚硬化加甲珠、皂角刺、川芎;潰瘍不斂加白蘞、赤小豆。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188例,基本痊愈3例,顯效41例,有效109例,無效35例,總有效率為81.4%。
常用成方:陽和湯、回陽通脈湯。
3、熱毒瘀絡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通絡。
處方:銀花9克,雞血藤30克,澤蘭葉24克,丹參21克,玄參2克,首烏15克,夏枯草15克,延胡12克,郁金12克,乳香6克,沒藥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營衛不和加黃芪、桂枝;四肢厥冷加肉桂、附子、黃芪。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52例,顯效16例,有效3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4%。
常用成方:解毒活血湯、解毒清營湯。
4、寒侵肌膚
治法:解肌散寒,宣肺通絡。
處方:荊芥、防風、前胡、羌活、獨活、枳殼、川芎、當歸各9克,甘草、桔梗、生姜、薄荷、蟬衣各6克,烏梢蛇、茯苓各12克,黃芪、地龍各15克,全蝎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虛者加黨參、熟地、白芍;有熱象加銀花、連翹、蒲公英;瘙癢加白蘚皮、白蒺藜。
療效:用上方共治療7例,獲滿意療效。
溫馨提示:最后囑咐患者一定保持心態平衡,不讓情緒過于波動,保證充足的睡眠,樹立信心,堅信自己可以戰勝疾病。
【參考文獻:《一本書讀懂皮膚病》《皮膚病治療手冊》《醫學專家解答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