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貧血,多因慢性消化道失血引起,很多人都覺的貧血不是什么大病,因此就沒把他放在心上,殊不知,任何疾病如果拖延治療都是致命性的,所以我們也要引起重視,那么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治療缺鐵性貧血。
一、去除病因
去除缺鐵性貧血的病因比治療貧血更為重要。因為病因治療對于糾正貧血及徹底治愈,防止復發,都有重要意義。例如,驅除鉤蟲,控制慢性出血,請婦產科協助解決月經過多以及改變偏食等不良習慣,做好計劃生育,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對嬰幼兒及時添加輔食,對生長期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宜給予含鐵較多食物。可見治療原發病很重要。但對原發病采用什么治療方法,須因病而異。
至于先治原發病還是先治貧血,或者同時并進,也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二、補充鐵劑
①口服鐵劑:這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最常用者為硫酸亞鐵或葡萄糖亞鐵,0.2克或0.3克,每日3次。飯后服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水劑有10%枸櫞酸鐵胺,每次10毫升,日服3次。副作用較小,兒童及孕婦較為適宜。少數患者(約1/10)服藥后可以感到胃部不適,腹痛,腹瀉,甚至惡心嘔吐,遇到這種情況可暫停藥數天,待癥狀消失后,重新開始治療。
口服鐵劑注意事項:a.要先從小劑量開始,漸達足量。b.飯后服用,可減少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胃腸道不良反應。c.服藥前后1小時左右,禁喝茶及咖啡等,以防形成不溶性鹽類而影響其吸收。d.如因并發癥需服四環素時,應暫停服鐵劑,因兩者有互相阻礙吸收的作用。e.如有潰瘍病并用抗酸劑時,需與鐵劑錯開時間服用。f.服鐵劑后可出現黑便,應先說明,以免患者擔心。
如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而明顯的出血已停止,則口服鐵鹽對一般病例見效頗速。口服鐵劑4~5天后,網織紅細胞開始上升,7~12天達最高峰(4%~15%),以后逐漸下降,為鐵劑治療有效指標。血紅蛋白及紅細胞一般在治療開始1周以后開始上升,2周間血紅蛋白平均每天上升1.6g/l。貧血可在2個月內恢復。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繼續服藥4~6個月,甚至1年,以補充貯存鐵。
如果口服鐵劑3~ 4周無效,可考慮以下因素:a.診斷錯誤。b.未按醫囑服藥或劑量不足。c.胃腸功能紊亂。 d.持續出血。e.存在干擾鐵利用的因素,如炎癥、腫瘤、肝腎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f. 同時伴有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
②注射鐵劑:缺鐵性貧血也可用鐵注射劑治療,但注射鐵劑毒性反應較多,有時甚至可以發生致命的過敏反應,且注射治療既不方便,又不經濟,故凡是可以采用口服治療的,就不應用鐵注射劑治療。
注射鐵劑的應用指征是:a.口服鐵劑消化道反應嚴重,不能耐受者。b. 原有胃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腸炎、胃切除后胃腸功能紊亂(傾倒綜合征),或妊娠時有持續嘔吐等情況,口服鐵鹽后癥狀加重者。c.妊娠晚期貧血嚴重,需要迅速糾正鐵,并防止胎兒發生缺鐵性貧血者。d.慢性失血得不到有效控制,失血量超過腸道的鐵吸收量。
常用的注射用鐵劑有右旋糖酐鐵及山梨醇枸櫞酸鐵。這兩種鐵制劑1毫升都含有鐵50毫克,給藥方式是深部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首次用量為20~50毫克無反應時,第2日起每日或隔2、3日注射100毫克。總劑量為每提高1克血紅蛋白需右旋糖酐鐵300毫克。
溫馨提示:缺鐵性貧血治療的關鍵是要首先了解造成缺鐵的原因,病因性治療尤其重要。口服鐵制劑有硫酸亞鐵、富血鐵片等。鐵制劑對胃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產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一般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飯后服用可減輕胃腸道刺激癥狀。 鐵劑治療見效快,待貧血糾正后,為補足體內的貯存鐵量尚須繼續用藥2~3個月,如果經正規治療用藥而療效不佳者應進一步檢查原因。
【參考文獻:《貧血》《貧血的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