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是危害兒童特別是嬰幼兒健康與生命的殘酷“殺手”。據統計,每1000個新生兒中約有6個患先天性心臟病。按人口出生率及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估計我國每年有15-20萬病兒出生。在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中,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肺動脈瓣狹窄是臨床最常見的幾種先天性心內畸形。由于先天性心臟病缺乏有效的預防方法,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有的外表上與健康的孩子無兩樣,甚至不影響孩子吃飯及發育,故往往不易引起家長的重視,但先心病其實是一種限時性疾病,過了一定年齡段就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甚至完全喪失治療機會,給患兒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該病自然死亡率的關鍵。
當一個病人不幸被發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后,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就是怎樣治療的問題。目前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不外乎兩大類:外科手術和內科介入治療。對于每一個具體的病人而言,往往會出現,心外科醫生建議病人盡快“開刀治療”,心內科醫生則認為可以“導管介入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病人往往會莫衷一是,不知道聽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