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嬰兒早期聽力障礙未能及時被發現而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是早期教育中必須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之一。嬰兒一個月大左右,就可以測知他們的聽力好壞。初生嬰兒在四到六周時,如果聽力正常,會對較大聲音產生反應。突然聽到了巨響,孩子往往會產生驚嚇的生理反應。家長如果發現嬰兒對聲響測試沒有反應時,應該馬上去請教醫師。一般來講,早期發現有聽覺障礙的兒童,如能及早獲得治療,并在嬰兒期為其配戴助聽器,使其聽到聲音,再配合語言訓練,大多數孩子都能避免成為啞兒童。如有一個早期發現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在一個月大的時候就配戴了助聽器,在一周歲左右植入了人造耳蝸,并天天接受語言訓練,其后來的語言能力與正常兒童幾乎沒有什么差異。
其實聾啞兒童之所以聾啞,并不是其發音器官出現了問題,而是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導致的聽覺受損,使他們聽不到周圍的人說話的聲音而無法分辨不同的聲音,所以才無法學習如何說話。根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患有先天性聽覺障礙的兒童在我國約占新生嬰兒的千分之五。如果所有的新生兒都接受聽力檢查,并及早發現嬰兒的聽覺障礙,同時給予治療和教育,大多數的孩子都可以聾而不殘。另外,有些嬰兒雖然能夠聽到聲音,但并不等于沒有聽覺問題。有的嬰兒可能有部分聽覺障礙,如只能聽到低音,無法聽到高音。這種聽力障礙,如果不經過專門檢查,是無法發現的。如果孩子長期無法聽到高音,在學習說話時就會遇到問題。嬰兒期是其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兒童聽覺有問題并采取救治行動,就會影響兒童語言能力的形成。正常人能夠聽到2――20000赫茲頻率范圍的聲音,人能夠忍受的最響聲音大約是最小音量的1012倍。
人與人相距約1米左右的一般交談聲音大約是65分貝,大聲喊叫的聲音約90-100分貝,用錘子敲打鋼板的聲音可高達115分貝,而嬰兒期如果長期接受70分貝以上聲音的刺激,就容易導致聽力損傷。另外因使用藥物不當而導致的聽力障礙也是比較常見的。按照兒童聽覺系統中損傷的部位,可將聽覺障礙分為三類:
1、傳導性聽力障礙。傳導性聽力障礙是由外耳和中耳的某一功能異常造成的,通常可以用藥物和手術來矯正。兒童中最常見的傳導性聽力障礙是中耳炎引起的中耳積液造成,感冒、過敏病癥、唐氏綜合癥、腦麻痹等疾病都可以引發嬰兒期中耳炎。中耳炎嚴重者能導致鼓膜穿孔、聽骨腐蝕以及其他一些嚴重疾病,如腦膜炎等。嬰兒患中耳炎后,如果中耳積液較嚴重就會引起的聽力障礙并能夠引起明顯的聽力減損。有調查數據顯示,從初生到8、9歲的兒童患中耳炎的比率約占10%以上,到了少年期患病率有所下降。患有中耳炎的兒童常常伴有用嘴呼吸、耳出水和耳痛等癥狀,患病時兒童的聽力障礙就比較明顯,經治療后就會明顯減輕。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防止嬰兒中耳患病,如果發現兒童患有耳病一定要及時治療。
2、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是由耳蝸或聽神經的異常造成的。嬰兒出生前、出生時和出生后都會造成這種聽力障礙,遺傳因素、母親的風疹或其他病毒感染,出生時的缺氧或黃疸、腦膜炎、頭部創傷、噪音、藥物等多種原因都能造成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兒童一旦發生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一般無法用藥物或手術來改善,患者通常只能配戴于助聽器或借助于其他技術來補償聽力損失。
3、中樞聽力障礙。中樞聽力障礙的患者外周聽覺感受器正常,但聽覺能力巳基本喪失。目前,中樞聽力障礙的病因醫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性結論,所以因中樞聽力障礙對兒童智力發展影響研究并不多。但有許多研究發現,中樞聽力障礙患兒的行為與其他某一感覺器官失能的兒童有些相似,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緒容易沖動,有些患兒在接受言語信號指令等教育信息時表現出一定的思維障礙。如有些患兒表面上在聽大人講話,但其注意力已經分散,并沒有聽明白大人與他說什么。如果要求其記住某件事情,常常需要多次重復才有可能被記住。
當教育要求很低時,患有輕度聽力障礙患兒則比較容易接受教育,但隨著教育要求內容增多和難度加大時,中樞聽力障礙的兒童的發展結果就表現得比正常兒童低下。如果需要鑒定兒童是否有聽力障礙,在家庭中用強音量測試是一種簡單的方法,這對于明顯聽力損失的兒童或聽力正常的兒童是有效的,但對患有中耳炎的兒童聽力測試,或檢查聽力傳導閾限,檢查和確定聽力障礙的類型以及確定兒童的聽力障礙是否具有教育意義和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或配置助聽器時,只能求教于醫生或專門檢測機構。如果需要檢查或鑒定中樞聽力障礙只能通過專門機構的成套聽力測驗來確定。而對于輕度聽力障礙的兒童檢測只能通過專門的醫生或檢測機構進行專門的測驗。四、早期聽覺障礙兒童的聽力矯正和教育訓練。兒童的聽覺能力需要多年發展才能成熟,如果兒童出現聽覺障礙就會妨礙和中斷聽覺能力的正常發展,從而影響語言能力的正常發展。早期發現的聽力障礙兒童一般都伴隨一定智力發展不佳,及早對這些兒童進行良好訓練和特殊教育對其后天智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盡管這部分內容應該隨著兒童的年齡增長分別在后面的不同章節中進行介紹,但筆者認為:還是集中在0-1歲階段介紹為好,因為0-1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最關鍵階段,如果家長能夠及早發現孩子的聽力障礙并及時開展早期特殊教育,孩子的聽力損失一般都可能通過其他感覺能力得到補償或者通過治療手段或配戴助聽器以補償聽力,使孩子的語言能力獲得較好的發展。對聽力障礙的兒童早期特殊教育訓練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及早矯正或補償兒童的聽力損失,讓患病兒童能夠聽到聲音,這是進行特殊教育的前提。有些兒童的聽力障礙可以通過配戴助聽器使受損失的聽力得到補償。其實這種聽力補償是通過電子技術將收聽的聲音信號聲音放大后,通過氣傳導方式或骨傳導方式,使聽覺器官收聽到聲音。大量實踐證明,許多先天聽力障礙或后天聽力障礙的兒童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使其聽力得到一定補償,從而聽到聲音信號而與正常兒童一樣發展語言能力。聽力障礙兒童的家長應該注意:最初配戴助聽器的兒童會感覺極不習慣,需要進行一定階段的訓練才能讓其逐步習慣配戴助聽器。另外人工耳蝸聽力補償技術對于補償聾兒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人工耳蝸是一個微型的電子裝置,是當今世界上最精細、最完整,可代替人耳功能的電子器官,它能有效地幫助嚴重感覺神經性耳聾的病人獲得或恢復聽力。耳蝸是內耳中感受外界聲音并把它傳向大腦的關鍵器官之一。如果內耳受損,只要尚存聽神經,就可以植入電子耳蝸,通過電子耳蝸的微處理器將聲波轉化為數碼,再將數碼轉化為電波,以此刺激聽神經把電波傳到大腦,恢復患者聽力。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是 CoMB140+耳蝸植入系統,國內已經有成功的手術病例。CoMB140+耳蝸植入人體后,患兒能在接近自然聲音條件下獲得完整的語言信息,從而提高語言識別率及學習語言的清晰度,如果能夠結合術后的語言訓練,患兒可以完全融入正常社會進行學習和交流。電子耳蝸移植手術的開展可以幫助先天性耳聾幼兒擺脫殘疾,年齡較小的先天性聾兒與所有年齡段有語言能力的聾人,植入人工耳蝸后都可獲得滿意的聽覺語言康復的效果。現代醫學實踐證明:兒童在學齡前、特別是2 歲左右時,施行電子耳蝸植入手術效果最佳。一般來說,雙耳聽力損失在90分貝以上的耳聾患者應該考慮接受人工耳蝸的移植治療,聽力損失在90分貝以下的應考慮接受其他治療手段,如行鼓室成形術、配戴助聽器等。目前國內電子耳蝸價格大約10-18萬元左右,手術費用一般不超過1萬元。通過配戴助聽器或手術安裝電子耳蝸的兒童,一般都可以使缺損的聽力得到補償,并通過一定的語言訓練,使其正常發展語言能力,并形成正常的社會生活能力。
2、辨識口形的語言能力補償教育及訓練因為聽力缺損兒童的的發音器官一般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聽不到聲音而使其語言能力不能獲得發展。對于已經到了可以接受教育年齡階段的聾啞兒童來講,使其學會語言能力是許多家長最企盼的事情。在教育實踐中有一些聾兒只聾不啞,他(她)們掌握了一種可以通過辨識對方口形與人交談的技能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重視。其實這里道理很簡單,當人的某一感覺器官功能喪失之后,因為生存、生活的需要,他的其它感覺器官則可以獲得更加優勢的發展,從而使缺損的感覺器官的功能得到一定的補償。如盲人的聽力比一般人超常,而聾啞人的視覺則優于常人,肢體功能缺損的人則可以讓其他的肢體代償缺損肢體的功能等等。 辨識口形的教育和訓練一般需要在患兒4歲以后才可以進行,因為此時患兒已經能夠與成人用手勢進行交流,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如果教育訓練得法,孩子是可以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形成語言能力的。應該注意的是辨識口形的教育和訓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時這個教育訓練是非常痛苦的,不僅需要家長的耐心,更需要患兒的配合,這就需要對患兒進行教育和訓練的同時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對輕度聽力障礙兒童進行聽覺辨別力訓練。有些輕度聽力障礙的表現為聽覺分辨力低下,而配戴助聽器和安裝電子耳蝸的兒童也會對相差不大的聲音產生混淆,從而影響聽音的準確效果。如果家長能夠重視訓練兒童聽覺的分辨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聽不清的情況。這種訓練還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傾聽習慣。訓練兒童分辨聲音,主要是分辨聲音的高低、大小、區分不同的音色,辨別聲源的方向,分辨相近的聲音等等。具體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其目的都是以增強兒童聽覺的分辨力為主。
4、對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進行聽覺記憶力訓練。對聽力障礙兒童進行聽覺記憶力訓練,就是要加強兒童聽覺的記憶力和聽知覺的廣度,以減少兒童對時間較長的收聽信息記不全或記不住等情況的發生。這種聽覺記憶力的訓練還可以幫助兒童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產生相應的聯想,從而增強對所學習知識的理解力。具體的訓練方式可以選擇一些兒童感興趣、并具有一定難度的對話內容,訓練兒童在一定環境下復述或模仿,逐步使兒童的聽覺記憶力獲得提高。
5、對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進行聽覺編序能力的訓練。聽覺編序能力是將所學習過的語言知識按照一定的知識體系編成記憶系統而保存下來的一種記憶能力訓練。對于聽力有障礙的兒童來講,這種訓練是十分重要的。讓兒童將所學過的知識有系統有組織地保留下來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果,并使其智力獲得較好的發展。其實在家庭和學校里這種教育方式隨處可見,如讓兒童聽故事后再并復述故事,對一組數字按順序背頌或倒背等等。對兒童進行這種能力訓練要注意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先短后長等等。 6、對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進行聽覺理解能力訓練。有些聽力有障礙的兒童的聽覺理解力較差,對父母的教育內容經常表現得不理解,這些兒童到了幼兒園和學校以后,也會表現得理解能力較差,這其實與他們的聽力障礙有一定關系。對于這類兒童,家庭早期教育訓練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多交談,讓孩子經常接觸各種聲音,通過對聲音的感受增強兒童聽覺的理解力。如讓孩子按照父母的口頭指令做出某些活動,對父母要求的事情進行自己的理解,對所學習的故事內容進行判斷,回答父母或老師提出的問題等等,都是提高兒童聽覺理解力的好方法。
6、對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進行聽說能力的結合訓練。人的語言能力的優劣與聽力的優劣往往成正比發展的,聽與說也是密不可分的。聽力差的孩子,往往聽不懂成人的語言要求,當要求他們表達所聽到的成人指令時,其說話往往語無倫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孩子的聽說能力的結合訓練,讓孩子對所聽到的詞匯進行聯想、推理、判斷,然后再進行表達,還可以讓兒童學說同義詞、反義詞,聽音樂進行聯想,將句子補充完整,聽故事編結尾等不同形式來訓練兒童聽說能力,從而使兒童的聽覺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