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多數起病緩慢,常見于4個月以上的嬰兒、兒童及20~50歲生育期婦女(大多為經產婦)。臨床表現包括:貧血本身引起的癥狀;組織中含鐵蛋白質酶的缺乏引起細胞功能紊亂而產生的癥狀和體征;引起缺鐵的原發病的臨床表現及其并發癥。
缺鐵性貧血臨床表的輕重主要決定于貧血程度及其發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貧血程度不重,也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慢性貧血由于發病緩慢,人體通過調節能逐步適應而不出現癥狀。
1、 癥狀
面色萎黃或蒼白,倦怠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噯氣,腹脹腹瀉,吞咽困難。頭暈耳鳴,甚則暈厥,稍活動即感氣急,心悸不適。在伴有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可促發心絞痛。婦女可有月經不調、閉經等。
2、 體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皺縮、不光滑、反甲,皮膚干枯,毛發干燥脫落。心動過速,心臟強烈搏動,心尖部或肺動瓣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出現嚴重貧血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發生浮腫。還可有舌炎、口角破裂。
3、 常見并發癥
嚴重持久的貧血可導致貧血性心臟病,甚至心衰。
4、 輔助檢查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態可有明顯低色素表現。血清鐵<10.7μmol>64.44μ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0.15。血清鐵蛋白<14μg/L。
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紅細胞中央淡染區擴大。
以上為缺鐵性貧血的癥狀介紹,貧血嚴重者,除面色白光白或蒼黃外,皮膚常有微腫,這在嚴重鉤蟲病患者多見,農村稱為“黃胖病”。有些兒童患者可出現發育障礙,這與營養不良、寄生蟲病造成的缺鐵與鐵蛋白質都有關。部分患者有麻木感,但無客觀的神經系體征。少數患者可有輕度脾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