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是皮膚或黏膜表面組織的限局性缺損、潰爛,其表面常覆蓋有膿液、壞死組織或痂皮,愈后遺有瘢痕。如常見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小腿慢性潰瘍等。
一、一般治療
隨著對胃潰瘍發病機制的研究,一般治療已顯得日益重要。其中飲食和生活規律的調節是重要方面。包括停止吸煙、飲酒、嚼食檳榔等刺激性強的食物,飲食三餐有規律、有節制。對于生活工作學習緊張的病人,注意休息和勞逸結合甚至臥床休息都是必要的。
二、藥物治療
根據胃潰瘍的發病機制及藥物作用特點分成:抗酸制劑、壁細胞各種受體阻斷劑、黏膜保護劑及抗幽門螺桿菌抗生素4大類。
1、抗酸劑
主要有碳酸氫鈉、氫氧化鋁以及許多復方制劑如胃得樂、胃舒樂等,這類藥物對于緩解癥狀有一定的療效。
2、受體阻斷劑
①H2受體阻斷劑
包括甲氰咪胍(西咪替丁)、呋喃硝胺(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后二者比甲氰咪胍的效果強4~20倍。此類藥物是通過阻滯壁細胞H2受體減少胃酸分泌,同時乙酰膽堿受體及胃泌素受體也受到抑制。甲氰咪胍:0.2~0.3 g /次, 3次/d,睡前夜間加服1次。總量不超過1.0~1.2g/d。4~8周治愈率可達60%~80%。雷尼替丁:0.15g/次,2次/d,或晚間睡前服0.3g。法莫替丁:20mg/次,2次/d,或睡前服用40mg,服用8周法莫替丁的治愈率是91%~97%。
②質子泵抑制劑
該類藥包括奧美拉唑(losec,洛賽克)20mg,1次/d,或晚間睡前服用,是迄今為止所知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強藥物,幾乎能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4周的治愈率可達95%以上。
3、黏膜保護劑
本類藥物主要是通過增加黏膜厚度促進黏液及HC03-分泌,對胃十二指腸黏膜起保護作用。包括前列腺素及表面制劑。
4、抗幽門螺桿菌類藥
近來研究表明胃炎和胃十二指潰瘍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很大關系。有關資料顯示,HP感染發展為消化性潰瘍的累積危險率為15%~20%,成功清除幽門螺桿菌(Htelicobacter pylori,Hp)后,胃炎及潰瘍亦被治愈,隨訪1年以上,復發率從80%下降至20%。
三、手術治療
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和藥物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作用,消化性潰瘍在治療上有了很大變革。目前應用的抗潰瘍藥物可在4周內使75%的潰瘍愈合,8周內使85%~95%的潰瘍愈合。藥物治療后復發率也在不斷下降。而且大量臨床資料顯示擇期手術在減少,急診手術(尤其是因穿孔、大出血)比例在上升。但對于胃潰瘍外科手術治療較十二指腸潰瘍手術治療的適應證要適當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