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是一組B淋巴細胞功能異常亢進,產生抗自身紅細胞抗體,使紅細胞破壞增加而引起的貧血。有時紅細胞的破壞能被骨髓紅細胞生成所代償,臨床上不發生貧血,即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AIH)。也有人僅可測及抗自身紅細胞抗體(AI),而無明顯溶血跡象。
根據抗體作用于紅細胞膜所需的最適溫度,可分為溫抗體型(37℃時作用最活躍,不凝集紅細胞,為IgG型不完全抗體)和冷抗體型(20℃以下作用活躍,低溫下可直接凝集紅細胞,為完全抗體,絕大多數為IgM)。還有一種特殊的IgG型冷抗體即D-L抗體(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在20℃以下時可結合于紅細胞表面,固定補體,當溫度升高至37℃時,已結合在紅細胞上的補體被依次激活,導致紅細胞破壞而引發“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溫抗體型AIHA的靶抗原以Rh抗原最多見,冷抗體型的抗原多為Ii,PCH時以P抗原為主。
根據是否存在基礎疾病,溫、冷抗體型溶血均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大類。
1)溫抗體型
多數起病緩慢,臨床表現有頭暈、乏力,貧血程度不一,半數有脾大,1/3有黃疸及肝大。急性起病者,可有寒戰、高熱、腰背痛、嘔吐、腹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和神經系統表現。原發性溫抗體型多見于女性,繼發性常伴有原發疾病的臨床表現。少數患者可伴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稱為Evans綜合征。
2)冷抗體型
冷凝集素綜合征:毛細血管遇冷后發生紅細胞凝集,導致循環障礙和慢性溶血,表現為手足發紺,肢體遠端、鼻尖、耳垂等處癥狀明顯,常伴肢體麻木、疼痛,遇暖后逐漸恢復正常,稱為雷諾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因皮膚溫度低,冷抗體凝集紅細胞導致毛細血管循環受阻,紅細胞吸附冷抗體后活化補體,可發生血管內溶血。然而在多數情況下,紅細胞循環至機體深部時,溫度可恢復至37℃左右,IgM抗體從紅細胞上脫落,只剩下C3b,部分C3b紅細胞被肝臟Kupffer細胞吞噬發生血管外溶血。
溫馨提示: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患者暴露于寒冷環境后出現血紅蛋白尿,伴寒戰、高熱、腰背痛,發作后虛弱、蒼白、黃疸,輕度肝脾腫大,恢復后可完全無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