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周圍神經損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牽拉損傷;如產傷等引起的臂叢損傷;切割傷如刀割傷、電鋸傷、玻璃割傷等;壓迫性損傷。如骨折脫位等造成的神經受壓;火器傷如槍彈傷和彈片傷;缺血性損傷。肢體缺血攣縮,神經亦受損;電燒傷及放射性燒傷;藥物注射性損傷及其他醫源性損傷。所以具體診斷周圍神經損傷需要根據外傷史、臨床癥狀和檢查,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性質和程度。具體的檢查項目如下:
1、傷部檢查
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應檢查其范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感染。查明槍彈傷或彈片傷的徑路,有無血管傷、骨折或脫臼等。如傷口已愈合,觀察瘢痕情況和有無動脈瘤或動靜脈瘺形成等。
2、肢體姿勢
觀察肢體有無畸形。橈神經傷有腕下垂;尺神經傷有爪狀手,即第4、5指的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正中神經傷有猿手;腓總神經傷有足下垂等(【腓總神經傷】:腓總神經損傷常因外傷引起,主要表現為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態)。如時間過久,因對抗肌肉失去平衡,可發生關節攣縮等改變。
3、運動功能的檢查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判斷神經損傷及其程度,用六級法區分肌力。
0級——無肌肉收縮;
1級——肌肉稍有收縮;
2級——不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
3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
4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
5級——正常。
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軟癱,失去張力,有進行性肌肉萎縮。依神經損傷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區別,在神經恢復過程中,肌萎縮逐漸消失,如堅持鍛煉可有不斷進步。
4、感覺功能的檢查
檢查痛覺、觸覺、溫覺、兩點區別覺及其改變范圍,判斷神經損傷程度。一般檢查痛覺及觸覺即可。注意感覺供給區為單一神經或其他神經供給重疊,可與健側皮膚比較。實物感與淺觸覺為精細感覺,痛覺與深觸覺為粗感覺。神經修復后,粗感覺恢復較早較好。
感覺功能障礙亦可用六級法區別其程度
0級——完全無感覺;
1級——深痛覺存在;
2級——有痛覺及部分觸覺;
3級——痛覺和觸覺完全;
4級——痛、觸覺完全,且有兩點區別覺,惟距離較大;
5級——感覺完全正常。
5、營養改變
神經損傷后,支配區的皮膚發冷、無汗、光滑、萎縮。坐骨神經傷常發生足底壓瘡,足部凍傷。無汗或少汗區一般符合感覺消失范圍。可作出汗試驗。
6、反射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腱反射消失或減退。
7、神經近側斷端有假性神經瘤
常有劇烈疼痛和觸痛,觸痛放散至該神經支配區。
8、神經干叩擊試驗(Tinel征)
當神經損傷后或損傷神經修復后,在損傷平面或神經生長所達到的部位,輕叩神經,即發生該神經分布區放射性麻痛,稱Tinel征陽性。
9、電生理檢查
通過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檢查,判斷神經損傷范圍、程度、吻合后恢復情況及預后。
溫馨提示
預防周圍神經損傷就要防止思慮過度,注意勞逸結合,因為思慮過度可以引起大腦功能損害,日久可以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發病;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心理疏導,因為心理穩定,對于神經系統疾病的恢復和保健很有作用,也可以練習瑜伽移情易性。
【參考文獻:《神經損傷學》《神經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神經損傷定位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