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發的主要癥狀是頭發油膩,如同擦油一樣,亦有焦枯發蓬,缺乏光澤,有淡黃色鱗屑固著難脫,或灰白色鱗屑飛揚,自覺瘙癢。若是男性脫發,主要是前頭與頭頂部,前額的發際與鬢角往上移,前頭與頂部的頭發稀疏、變黃、變軟,終使額頂部一片光禿或有些茸毛;女性脫發在頭頂部,頭發變成稀疏,但不會完全成片的脫落。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的介紹,治療脫發效果顯著的方法是什么。
中醫學認為本病有兩種原因:一是血熱風燥,血熱偏勝,耗傷陰血,血虎生風,更傷陰血,陰血不能上至巔頂濡養毛根,毛根干涸,或發虛脫落;二是脾胃濕熱,脾虛運化無力,加之恣食肥甘厚味,傷胃損脾,致使濕熱上蒸巔頂,侵蝕發根,發根漸被腐蝕,頭發則表現粘膩而脫落。
專家與醫生通過長時間的實際操作、觀察和總結,認為頭部經絡按摩對毛發的生長、養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專家的參與指導下,在中醫經絡按摩學說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生發育發的具體要求,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發按摩手法,頭部分布督脈、膀胱經、膽經、三焦經,先從前發際到后發際的縱線按摩,后以三經在頭部前發際的四個穴起手,做橫線走行進行按摩。邦定育發手法采用點法、按法、揉法、叩擊法四種手法,動作遵循輕柔、靈活、流暢、不浮不燥,力輕而富有彈性,輕落至重后輕起,反復施力,做到補能益氣生血,瀉能活血化瘀。
1.百會穴:百脈交會穴,可通暢百脈,調和氣血,擴張局部血管,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采用按法,以拇指指腹作用于百會穴,力度適中,以患者不覺暈為宜,用力時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氣、沉肩、肩發力于臂而貫于指。
2.風府穴:采用點法揉法,以拇指指端沿順時針點揉旋轉5次,力度適中,在點和揉時應向上用力,才能見效,點法、著力點較小,刺激性強,而配揉法可剛中帶柔,取長補短。以患者覺酸脹、不感痛為準。
3.風池穴:按摩手法同風府穴的手法,此法疏散在表的風邪,點穴開筋。松解局部肌肉痙攣。
4.太陽穴:較敏感,采用點法揉法,力度為輕緩,以中指指端點太陽穴,由輕至重后輕,旋轉揉動5次,動作持續,著力深透。此法可祛散風寒,解除頭腦緊張感,以緩解頭部血液循環障礙。
5.四神聰:采用點法按法。以雙手拇指指腹進行點按,先點按左、右神聰,后前后神聰。祛風邪活氣血,健腦寧神。
頭部循經按摩結束后,我們還采用了一些放松手法,如叩擊法:叩擊頭部,沿經叩擊。用力快速而短暫,剛中有柔,速度均勻而有節奏,此法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頭皮溫度升高,頭皮微紅,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此法對斑禿效果比較明顯。
中藥偏方治療:
(1)養血補血方:如神應養真丹加減,由熟地、當歸、女貞子、菟絲于、羌活等養血、補腎、祛風藥物組成。少數雕藥后如覺咽、口干等反應者,加用六味地黃丸或膽草瀉肝丸.又方,藥有熟地、首烏,茯苓各20克,沙參、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丹參、蒺蔡各15克,風燥者加羌活、防風、藁本各15克,荊芥·10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5克;肝腎不足者加續斷、黃精各20克,五味子10克;氣郁血癬者加桃仁、赤芍、紅花、柴胡;濕熱重者去熟地、枸杞子,加蒼術、升麻、生山楂各15克。
(2)滋補肝腎方:熟地、當歸、巴戟肉、肉蓯蓉、熟女貞、桑椹子、羌活、赤芍、白芍、丹參各12克.川芎、荊芥各io克,對青少年病程短、脫發區少者效尤佳。又方,仙靈睥、菟絲于、紫草,生地、螈衣、辛夷花、當歸各10克,首烏藤20克,葛根12克,制成糖漿500毫升,每次50毫升口服,每日 3次,一般服藥4周即可見效。
(3)健脾益氣方;①以異功散為主,同時配以黃蓖30~60克,黨參12—。15克,白術、茯苓9~12克,陳皮6克,甘草12克。②紅參20 克.黃芪50克,白芍30克,白術45克,炙甘草20克,肉佳30克,大棗20枚,加減共研細末,蜂500克,煉蜜為丸,每丸10克,含生藥3.8 克,ada3次,每次1丸。
以上就是關于“治療脫發效果顯著的方法是什么”的詳細介紹,希望對您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