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女性常見的一種婦科病,發病率高達15%-20%。近年來,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子宮內膜異位癥雖為一種良性病變,但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生物學特征,如局部侵犯,遠處播散、易復發等。那么,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癥要做哪些診斷?
一、臨床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多發病,但術前確診率不高。在腹腔鏡應用前,Ingersoll扣道術前診斷率,有經驗的婦科醫生約為75%,而經驗不足者僅20%。1983年國內練合8所較大醫院389例,總誤診率平均為43%(26.2%~71.1%)。分析其原因首先是過分依賴所謂的典型癥狀和體征,如不育、痛經、性交痛、子宮固定后位、盆腔粘連、附件包塊等。子宮內膜異位癥因部位不同臨床表現變化大,國內389例痛經僅占50.6%,且痛經與病變輕重、包塊大小并不完全平行,腫塊大者并不一定有痛經。卵巢巧克力囊腫亦變化多樣,活動的囊腫常不易與卵巢囊性畸胎瘤等贅生性囊腫相區別,囊腫與子宮緊貼時又可能誤認為子宮漿膜下肌瘤,子宮直腸窩的結節和卵巢癌有時難以鑒別,子宮內膜異位所致的盆腔粘連、結節與壓痛常難與盆腔結核區別,或診斷為一般盆腔炎癥。其次是有些婦科醫生對異位癥所致的子宮骶骨韌帶和子宮直腸窩內的病變認識不足,盆檢時不作盆腔三合診檢查,以致遺漏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痛性結節。腹腔鏡的問世,使異位癥的早期診斷和確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腹腔鏡診斷
腹腔鏡鏡頭與病灶之間的距離可改變實物的放大倍數,距病灶10mm,放大3倍:15mm放大2倍;50mm接近原形,即不放大。故檢查時鏡頭貼近病灶,可以放大,便于發現細小的早期病變。臨床上無典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史、癥狀或體征的早期病例,主要通過腹腔鏡檢查方能確診和分期。
(一)盆腔腹膜表面病灶的診斷
鏡下系統地仔細觀察各盆器及漿膜面有無異位病灶,如發現卵巢粘連在闊韌帶后葉或子宮直腸窩處,在通暢的輸卵管附近發現卵巢輸卵管粘連,或無炎性粘連的盆腔內有較多腹腔液時,常提示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可能。子宮內膜異位癥最常見于卵巢及其表面、子宮骶骨韌帶、闊韌帶后葉與子宮直腸窩部位。可疑處應取活檢,Nisolle報道腹腔鏡診斷的子宮內膜異位癥86例,病變部位活檢陽性率為93%;而鏡下未診斷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肉眼正常的子宮骶骨韌帶部位活檢,病理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陽性率為6%。活檢時要警惕把盆底靜脈誤認為藍色結節,而導致活躍出血。對輸尿管或血管走行部位及腸曲表面的病灶不宜活檢。注意區別腹膜上外觀類似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變,如表皮包涵囊腫、腫瘤轉移灶、血管瘤、殘留縫線等。
(二)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又稱卵巢巧克力囊腫)的診斷
鏡下可見囊壁厚、呈藍白色或隱約的咖啡色,與周圍組織有粘連,表面可見藍點或咖啡色斑塊。結合病史及腹腔鏡所見可行囊腫穿刺,獲棕色粘稠液應考慮卵巢巧克力囊腫,若為暗紅血性稀液不能除外卵巢贅生性腫瘤。由于鏡檢可直視盆腔病變,同時行活檢及包塊穿刺,成為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可靠而有效的檢查方法。若僅卵巢稍大、內含小而深的卵巢巧克力囊腫時,即使穿刺而無典型液體時仍可能被遺漏,應參考術前B超檢查結果,仔細檢查并多次穿刺,可獲確診。
腹腔鏡檢查的局限性
盆腔粘連嚴重看不到異位病灶,鏡下解剖不清,難以行活檢或包塊穿刺。僅有腹膜外異位病灶未合并腹腔內病變者,腹腔鏡檢查無法確診,鏡下的確診率約為95%。深處隱蔽的病灶或肉眼難以辨認時,有可能被遺漏,不易全面確切估計病灶的范圍與程度。Martin報道,在腹腔鏡診斷時,7%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被漏診,50%的患者內膜異位病灶的范圍被低估。醫院12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育,在腹腔鏡窺視下,以美藍液行輸卵管通液術,93.3%輸卵管通暢,即或有輸卵管粘連時,傘端亦常良好,能有美藍液流出,與結核性輸卵管炎時輸卵管僵硬不通,可資鑒別。
溫馨提示
由于每個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因不同,癥狀不同,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也有所差別,所以所采用的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參考文獻:《婦產科護理》《婦產科速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