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扁平足主要是通過非手術的方法,包括功能鍛煉、穿矯形鞋、使用矯形鞋墊等,只有少數患者,而且多為后天性扁平足患者,必須通過非手術治療不能改善病情,才考慮用手術的方法治療。
手術目的是消除臨床癥狀、矯正足弓畸形,目前通過手術治療的主要是八歲以上,而且走路時有明顯疼痛的患者。對于應選擇哪一種手術方法治療后天性扁平足還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最好是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扁平足畸形,靈活機動地組合各種手術方式,以達到最佳的矯形效果。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法有以下幾種:
1、 趾長屈肌腱轉移術
扁平足畸形伴有脛后肌腱功能障礙的患者,因為脛后肌腱常存在無法修補的裂縫、腱鞘瘢痕,即使直接修復了肌腱,功能仍然不好,這種情況可以將其他部位的肌腱轉移過來以替代功能障礙且無法修復的脛后肌腱。
常用來轉移的是趾長屈肌腱,手術時將趾長屈肌腱在合適的地方剪斷,然后將一端縫在另外一條名為拇長屈肌腱的肌腱上,再在舟骨結節上鉆一個垂直的小孔,另一端就從足底穿過這個小孔并縫到趾長屈肌腱自身上或縫到舟骨結節四周的軟組織上。注意固定時趾長屈肌腱必需保持足夠的張力,否則效果就不好。
手術后將腳保持向內翻、屈腳跖的體位并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4~6周后再換用短腿后托石膏將腳固定在中立位上并繼續固定四周,這時可以開始進行足趾局部功能鍛煉。術后十周左右拆除石膏,開始進行足踝部的功能鍛煉。
這種手術雖然不能改變足底扁平的畸形,但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并增強足部內翻的肌力。隨訪也發現手術后疼痛癥狀明顯的患者,雖然扁平足畸形沒有得到矯正,但疼痛有了明顯好轉。
2、 跟骨內側移位截骨術
目前將這種手術方法結合趾長屈肌腱轉移術,在扁平足的矯形治療中已得到廣泛應用。
跟骨內側移位截骨術是將外翻的腳后跟在跟骨后部截骨并移至小腿負重軸下面融合固定。手術時在腳后跟的外下方、跟骨結節的外側,以垂直于腳底面四十五度的方向將跟骨結節部截下,然后用兩枚螺紋釘將截下的跟骨結節,在垂直于截骨平面稍偏向外側的方向固定到跟骨上。注意螺紋釘的釘頭不能穿透跟骨的前后關節面及距下關節。
手術后的處理和趾長屈肌腱轉移術相同,但必需在X光片證實跟骨干截骨處已經愈合后,才能開始進行腳部負重鍛煉。
這種手術可以矯正腳后跟向外撇的畸形,從而減輕了因腳后跟外撇而給跟腱造成的壓力,可明顯減輕臨床癥狀。調查發現,跟骨內側移位截骨術再加上趾長屈肌腱轉移術合并治療的扁平足患者,治療二十個月后大多數患者的疼痛消失,X線片上也顯示足弓的高度了明顯改善。
3、 外側柱延長術
外側柱延長術也是一種跟骨截骨術,手術時將部分跟骨表面的關節軟骨截掉,然后再在髂骨上取10~15毫米的骨頭并將其固定在外側柱而使得外側柱延長。術后處理與跟骨內側截骨術相同。
外側柱延長術可以改善腳前部和腳后跟向外撇的畸形改變,同時可以恢復內側足弓的高度,保護腳底韌帶在負重時免受損傷。
4、關節融合術
盡管用跟骨內側移位截骨術加上外側柱延長術、選擇性軟組織重建術治療扁平足畸形的短期效果很好,但長期效果還是不夠令人滿意。關節融合術仍是治療扁平足畸形的主要術式,尤其是肥胖患者效果比較好。手術后27個月時,X光片顯示扁平足畸形矯正的效果很好,疼痛等癥狀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