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遺存的以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它的臨床檢查主要如下。
一、實驗室檢查
1、腦脊液檢查
由于現代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診斷明確者,一般不做腦脊液檢查,以防腦疝發生。但在無條件做腦CT掃描或腦MRI檢查時,腰穿仍有一定診斷價值。中風后由于腦組織水腫,顱內壓力一般較高,80%患者在發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腦實質破入到腦室或蛛網膜下隙而呈血性腦脊液。所以腦脊液多數呈血性或黃色,少數腦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腦脊液清亮時,不能完全排除中風的可能。術前應給脫水劑降低顱內壓,有顱內壓增高或有腦疝的可能時,禁忌做腰穿。
2、血常規、尿常規和血糖
重癥腦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增高,可有尿糖與蛋白尿陽性。中風急性期血糖增高由應激反應引起。血糖升高不僅直接反映機體代謝狀態,而且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血糖越高,應激性潰瘍、腦疝、代謝性酸中毒、氮質血癥等并發癥發生率越高,預后越差。
二、影像學檢查
1、CT檢查
臨床疑診中風時首選CT檢查,可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均勻高密度血腫,邊界清楚,并可確定血腫部位、大小、形態,以及是否破入腦室、血腫周圍水腫帶和占位效應等。如腦室大量積血可見高密度鑄型,腦室擴張。l周后血腫周圍可見環形增強,血腫吸收后變為低密度或囊性變。CT動態觀察可發現進展型中風。
2、MRI檢查
可發現CT不能確定的腦干或小腦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認的中風,區別陳舊性中風與腦梗死,顯示血管畸形流空現象。并可根據血腫信號的動態變化(受血腫內血紅蛋白變化的影響)判斷出血時間。
3、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
可檢查出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電圖檢查
腦血管病患者因為腦-心綜合征或心臟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臟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變。
5、動態血壓檢測
急性腦血管病發病1周內血壓明顯升高,高于正常參照值,也高于發病前的血壓水平,提示高血壓與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有密切關系。同時,血壓波動以及低血壓狀態在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壓波動既可以導致血壓升高,同時也可以作為高血壓的后果。無論短期或長期血壓波動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腦的損害嚴重程度與急性腦血管病發生率,均顯著增高。血壓波動常與血壓升高伴存,出現血壓驟降或驟升,此時患者往往伴有較明顯的不適癥狀,如頭暈、頭痛、暈厥、胸悶、心慌等。
6、經顱多普勒(TCD)
有助判斷顱內高壓和腦死亡。當血腫>25ml,TCD顯示顱內血流動力學不對稱改變,表示顱內壓力不對稱,搏動指數較平均血流速度更能反映顱內壓力的不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