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的診斷方法有哪幾種?紫癜,中醫病名。亦稱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膚、粘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為其臨床特征,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齒衄,甚則嘔血、便血、尿血。本病屬血證范疇,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證,與本病有相似之處。本病包括西醫學的過敏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發病年齡多為3-14歲,尤以學齡兒童多見,男性多于女性,春季發病較多。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年齡多為2-5歲,男女發病無差異,其死亡率約1%,主要致死原因為顱內出血。紫癜的診斷方法有哪幾種?
一、臨床表現
一般起病較急,大多以皮膚紫癜為首發癥狀。
(一)皮膚型
皮膚紫癜對稱分布,常見于四肢,尤其是下肢伸側及臀部,少見于顏面及軀干,分批出現,大小不等,可略高出皮面,呈紫紅色,壓之不褪色。常反復出現,可伴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多形性紅斑等,少數有瘙癢感。
(二)關節型
除皮膚紫癜外,并見關節腫痛,以膝、踝、腕關節為多,可單發或多發或游走性,甚者可有關節腔積液。
(三)腹型
除紫癜外,尚有腹痛或其他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甚則嘔血、便血等,常表現為臍周和下腹部,甚至全腹部絞痛,但壓痛較輕,無反跳痛,多無腹肌緊張。可反復發作。
(四)腎型
除紫癜外,尚有腎炎表現,如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甚至少尿、浮腫、高血壓等。一般較快恢復,或持續數月至數年。少數轉為慢性腎炎。
(五)混合型
除皮膚型外;尚有上述兩型以上并存者。
二、實驗室及其檢查
1、出血
凝血時間、血小板功能、血塊回縮時間均正常;骨髓象大致正常。
2、外周血象白細胞計數輕至中度增加
可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計數正常。
3、毛細血管脆性試驗
約半數患者陽性。
4、血清IgG
約半數患者增高。
5、尿素氮及肌酐
腎功能不全時增高。
6、尿液分析
腎臟受累時可見蛋白、管型及紅細胞。
【鑒別診斷】
特別在紫癜出現前見腹痛、關節痛、便血、小便異常者,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
1、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鑒別。
2、腹型需與急腹癥作鑒別。
3、關節型應與風濕性關節炎相鑒別。
4、腎病型應與其他腎病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