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癥狀以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多見,因此,臨床上出現以上癥狀,或近期出現持續腹部不適、隱痛、脹氣,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腹部包塊等,均需作進一步檢查。
一、腹部視診和初診
檢查有無腫塊。
二、直腸指檢
是診斷直腸癌的必要檢查步驟,采取左側臥位可以捫及更高位的癌瘤,檢查時要了解腫塊的位置、形態、大小以及占腸周的范圍、基底部活動度、腸腔有無狹窄、病灶有無侵犯鄰近組織臟器,觀察指套有無血染。
三、直腸鏡檢
可窺見腫瘤大小形狀部位并可直接取組織作病檢。
四、大便隱血試驗
早期直腸癌在臨床上沒有明顯癥狀,但腫瘤組織的壞死和表面粘膜充血,可以使糞便中混有肉眼難以察覺的血液。因此,大便隱血試驗可作為直腸癌篩查手段。
五、病理學檢查
是直腸癌確診的主要依據。由于直腸癌手術常涉及改道問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為避免誤診誤治,術前或術中一定要取得病理學檢查的結果,以指導治療。
六、腫瘤標志物測定
糖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不是大腸癌的特異性抗原,不能用作早期診斷,但對于估計預后,監察療效和術后轉移復發方面有一定的價值,連續測定血清CA19-9、CEA可用于觀察手術或化學治療效果。手術或化學治療后CA19-9、CEA明顯降低,表示治療效果良好。如手術不徹底或化學治療無效,血清CA19-9、CEA常維持在高水平。如手術后CA19-9、CEA下降至正常復又升高,常提示腫瘤復發。
七、氣鋇灌腸對比造影
有助于了解和排除大腸的多發癌灶,直腸癌的影像表現為:①結節狀充盈缺損,多在直腸的內側壁,圓形光滑或輕度分葉,局部腸壁僵硬,凹入。②菜花狀腫塊,較大,表面不平,分葉明顯,其底寬,腸壁僵硬。③不規則的環狀狹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斷,分界截然。④不規則的腔內龕影,三角形、長條形等,較淺,周圍環堤寬窄不均。⑤完全性腸梗阻,或腸套疊征象,阻塞近段有時難以顯示。應該注意的是,鋇灌腸的X線檢查有時無法顯示直腸病變,易讓人們產生無病變的錯覺。
八、B超檢查
肝臟B超可發現肝轉移。腔內超聲能清楚顯示腸壁結構及周圍組織器官,對直腸癌浸潤深度、范圍、擴散方向及毗鄰臟器受累程度等方面具有特殊價值。
九、端粒酶活性檢測
端粒酶的活性可作為結直腸腫瘤的發展程度的檢測。結直腸腫瘤細胞分裂較快,端粒酶的活性就高;而細胞分裂較慢的腫瘤組織,端粒酶的活性就低。正常人體內存在著抑制細胞無限增殖的復雜機制:一是細胞周期性控制;二是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發生端粒進行性縮短所引起的細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端粒酶活性的強弱與結直腸腫瘤細胞在積液中的生存時間呈正相關。端粒酶的活性是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預后判斷的重要指標。從大便脫落細胞中檢測端粒酶活性可作為結直腸癌的一種無創的早期診斷方法。
十、直腸癌CT檢測
CT 掃描并不是直腸癌診斷的必須檢查,直腸癌的確診并不需要CT檢查,盡管它很昂貴。但在有些時候,大腸癌的CT檢查卻是有它獨特的作用,尤其CT掃描診斷病變侵犯腸壁的情況,向外蔓延的范圍,周圍臟器及淋巴結有無轉移等情況,對大腸癌分期有重要意義。CT術前分期準確率D期為85.7%,B-2期為20%, 術后局部復發準確率為60%,遠處轉移準確率為75%。CT術前主要適用于晚期病人的分期,以便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術;術后對監測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