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例急腹癥的鑒別診斷都應考慮到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鑒別診斷包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腸系膜梗塞,絞窄性腸梗阻,異位妊娠,壁間動脈瘤,膽絞痛,闌尾炎,憩室炎,下壁心肌梗死和腹肌或脾臟血腫。
實驗室檢查尚不能肯定急性胰腺炎診斷但可用以支持臨床印象。在急性胰腺炎發病的第1天,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濃度會升高,在3~7天內恢復正常。若腺泡組織在以前的發作中已被破壞,其釋放的酶將不會提高其血清中的水平,使這兩種酶都會保持"正常".若同時存在著高甘油三酯血癥(其可能含有一種在循環中的抑制物,必須將其稀釋后才可檢測到血清淀粉酶升高),血清淀粉酶則也可能保持正常。在下列諸癥時血清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兩者均可能升高,腎功能衰竭和需要緊急外科手術的嚴重腹部疾患(例如潰瘍穿孔,腸系膜血管閉塞及伴有缺血的腸梗阻)。可使血清淀粉酶升高的其他原因還包括涎腺功能障礙,巨淀粉酶血癥以及可分泌淀粉酶的腫瘤。
淀粉酶與肌酐清除率比值似乎對確定胰腺炎的診斷并不具備足夠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無胰腺炎存在時,它常被用來確定巨淀粉酶血癥。在巨淀粉酶血癥患者中,與免疫球蛋白相結合的淀粉酶可使血清淀粉酶出現假陽性升高。目前在大多數商業性的實驗室里已經能夠將總血清淀粉酶區分為胰型(P型)同工酶和涎型(S型)同工酶。P型同工淀粉酶與血清脂肪酶一起,在胰腺炎的第1天就升高,并且維持在高水平的時間比總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時間要長。然而,在腎衰竭和某些嚴重的腹部疾患時,淀粉酶的清除率改變,P型同工酶水平也會上升。
白細胞計數往往升高至12000/μl~20000/μl.紅細胞壓積可能因第三間隙液體的喪失而高達50%~55%,其提示嚴重感染。可能出現高血糖。由于過度的脂肪酸產生形成的鈣"皂",特別是胰脂酶作用,早在疾病的第1天時血清鈣的濃度就可出現下降。15%~25%患者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這是由于胰腺水腫壓迫膽總管所致。
腹部的仰臥位與直立位X線平片可能發現一系列異常,包括胰管內結石(提示曾有過炎癥,因此為慢性胰腺炎),鈣化的膽結石,左上或中腹部的局限性腸梗阻(小腸的前端腸袢,橫結腸擴張或十二指腸梗阻)。胸部X線檢查可能發現肺不張或胸膜滲出液(常在左側或兩側,很少僅局限于右側胸膜腔)。應該進行超聲檢查,可能會發現膽石或肝總管擴張,這提示膽道梗阻,有時可能觀察到胰腺水腫,但是重疊的氣體往往使胰腺顯示不清。CT檢查常可使胰腺更清晰可見(除非患者很瘦)。若認為胰腺炎是嚴重的或發生并發癥(例如低血壓或進行性白細胞增多及體溫升高)時,推薦CT檢查。盡管>80%的膽石性胰腺炎患者能自行排除結石,對于最初24小時內病情無明顯改善的住院患者應行括約肌切開及去除結石的ERCP檢查。對于那些能自行緩解的患者,一般進行電子腹腔鏡下的膽囊切除術。對這些患者行選擇性膽管造影術仍有爭議。然而MRI下的膽管造影術可使膽道系統成像,為非侵入性和簡單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