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形成是指在顱內外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管壁發生病理性改變的基礎上,在血流緩慢、血液成分改變或血粘度增加等情況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而言。
一、腦血栓形成的臨床癥狀
患者發病前曾有肢體發麻,運動不靈、言語不清、眩暈、視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發病,患肢活動無力或不能活動,說話含混不清或失語,喝水發嗆。多數患者意識消失或輕度障礙。面神經及舌下神經麻痹,眼球震顫,肌張力和腹反射減弱或增強,病理反射陽性,腹壁及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
腦血栓輕微者表現為一側肢體活動不靈活、感覺遲鈍、失語,嚴重者可出現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發生的部位不一樣,腦血栓的癥狀也不一樣。
二、腦血栓形成的臨床類型
1.依據癥狀體征演進過程分
(1)完全性卒中發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體征較嚴重,進展較迅速,常于數小時內(<6h)達到高峰。
(2)進展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發病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較輕微,但呈漸進性加重,直至出現較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16%~43%。有的患者家屬不了解腦梗死的這種特點,還誤以為是藥物導致病情加重。
2.依據臨床表現特別是神經影像學檢查證據分
(1)大面積腦梗死通常是頸內動脈主干、大腦中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完全性卒中,表現病灶對側完全性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向病灶對側凝視麻痹。椎-基底動脈主干梗死可見意識障礙、四肢癱和多數腦神經麻痹等呈進行性加重,出現明顯的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征象,甚至發生腦疝,病情危重,有可能危及生命。
(2)分水嶺腦梗死是相鄰血管供血區分界處或分水嶺區局部缺血,也稱邊緣帶腦梗死。多因血流動力學障礙所致,典型發生于頸內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伴全身血壓降低時,亦可源于心源性或動脈源性栓塞。
(3)出血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灶的動脈壞死使血液漏出或繼發出血,常見于大面積腦梗死后。
(4)多發性腦梗死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供血系統腦血管同時閉塞引起的腦梗死。
腦血栓形成比腦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殘率高。隨年齡增長病死率明顯上升,平均病死率為25%左右,常見死因是腦疝、多臟器衰竭、繼發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幸存者中病殘率亦較高,大約20%的幸存者在1~2年內再次復發。所以一旦得了腦血栓,一定要終生服藥預防復發,并且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