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間盤膨出是日常生活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在診斷該病時除了需要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判斷之外,還需配合一些實驗室輔助檢查來確保診斷的準確性,如X線檢查、脊髓造影檢查等等。其中,椎管造影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的確診率可達90%左右。
診斷腰間盤膨出的6大手段
1、感覺、肌力、腱反射改變
腰5神經根受損時,小腿前外側及足背內側的痛覺、觸覺減退,拇趾背伸力減弱。拇趾背伸力可通過拇趾試驗測試,方法為要求患者將拇趾用力往上蹺,檢查者則用力往下壓,若患者的拇趾軟弱無力,則表示同側的神經根受壓。
2、腰部的活動范圍減小
在急性期患者腰部的活動明顯受到限制,發病時間較長的患者腰椎活動受限不是很重。一般來說,腰椎間盤突出后患者腰椎受限主要以腰椎前屈、旋轉和側方活動減小為表現。有的患者在病情嚴重時,腰部動彈不得,有時甚至用雙手叉腰,連彎腰穿鞋、拾物都非常困難。
3、腰椎的彎曲度改變
正常人腰部有一個輕度向前弓,而腰椎間盤突出后的絕大多數患者腰椎的生理弧度減小甚至消失;除了在側位腰椎上出現的曲度改變外,腰椎也可以向兩側(或左或右)彎曲。
4、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
試驗結果為陽性。試驗時讓患者取仰臥位,將膝關節伸直,將患肢抬高,如果抬高在60°以內即出現放射痛,稱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正常情況下可以伸展到90°。將患者抬高的腿緩緩放下,等到放射痛消失后再被動背伸踝關節,如出現坐骨神經痛,即疼痛從下腰部放射至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至足背或足外側,則稱為加強試驗陽性。
5、腰部的壓痛和叩擊痛
腰部壓痛對于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定位意義。一般來說,壓痛出現在病變的椎間隙和椎旁(相當于棘突旁約2厘米處),此外,在臀部的坐骨神經出口處也可有明顯的壓痛;合并有腰肌勞損的患者,在兩側腰肌處有廣泛的壓痛。腰部的叩擊痛主要在下腰部(用拳頭用力叩擊,主要使腰部深層產生振動,從而出現疼痛)。
6、椎管造影檢查
椎管造影檢查腰椎間盤突出時,多在腰3-4或腰4-5間隙進針,腦脊液流出后緩慢持續注入造影劑,常用的是水溶性碘劑,之后行X線片或CT等檢查,以顯示硬膜腔、馬尾神經和神經根鞘的病變。椎管造影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的確診率可達90%左右,注入水溶性碘劑后,行X線檢查,表現為硬膜囊壓迫(硬膜囊壓迫【譯】:是指椎間盤損傷,如椎間盤脫出、突出、膨出的情況下,導致硬膜囊遭受壓迫。)征象和神經根鞘壓迫征象。
溫馨提示
久坐少動人群應適當參加體育煅煉,增加背伸肌的力量,如游泳、慢跑、打球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坐姿,也可起到預防作用。正確的坐姿應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頜微收,兩下肢并攏。如有可能,應使膝關節略高出髖部。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時,還應盡量將腰背緊貼椅背,以減少腰骶部肌肉的疲勞感。電腦操作者,還要確保坐時整個腳掌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