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它發病率高,且容易復發,目前在人群中也算得上耳熟能詳的"老朋友"了。專家提醒您,如果真碰上了 “老朋友”,那么就要到正規醫院去檢查。醫生應根據患者的病史特點、臨床體格檢查的陽性陰性體征發現,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相應的特殊檢查,經過綜合分析和判斷,最終作出正確的診斷。
下面專家介紹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到醫院一般要做的幾點檢查
一、體征檢查
1.膝、跟腱反射有程度不同的減弱甚至消失。
2.屈頸試驗陽性。
3.腰部患椎旁壓痛和放散痛。
4.直腿抬高和足背屈試驗陽性。通常抬腿二十度~三十工時即有坐骨神經牽拉痛。
二、影像學檢查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影像學檢查,包括有腰椎平片、各種造影及斷層,以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攝片(即CT)和近來才興起的核磁共振技術(即MRI)。
1.拍X線片
X線片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規檢查。對脊柱而言,X線片可以顯示脊柱的形態結構,是否存在有退行性變、程度如何,是否有病理性破壞,范圍有多大等等。但是單獨求助于放射線檢查來確定腰腿痛患者的病因,卻是遠遠不夠的,還是要依靠臨床檢查才行。
2.做CT檢查
CT也稱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它是利用X射線對人體選定部位的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受該層面X線的衰減值并轉化為電流,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變成所相應的數字,由電子計算機處理排成數字矩陣,然后再經數字/模擬轉換,將數字矩陣轉變成不同灰度的像素矩陣顯示于電視屏上,再由照相機攝制成片,這就是常規的CT平掃片。
腰椎X線片一般須攝正位、側位和左右斜位片,必要時加攝腰部前屈和后伸時的側位片。正位片可能見到椎間隙狹窄、關節突關節骨質增生(骨質增生【譯】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于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的一種疾病)、椎弓根增粗的病變。側位片可發現腰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體前后緣形成骨唇、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及髓核突?膨出情況。斜位片可判定椎間孔的情況。
3.宜做磁共振
磁共振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簡稱。磁共振成像是近20多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于20世紀 80年代初才應用于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
溫馨提示
對于腰椎疾病而言,磁共振可清晰顯示腰椎間盤組織后突、壓迫硬脊膜囊和脊髓的情況,以及有無靜脈回流受阻、受壓局部脊髓內有無囊性變等情況。
【參考文獻:《專家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