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過程是一個將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各種影像學檢查所獲得的全部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全面綜合分析之后,得出診斷結淪的過程。因此,詳細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的主觀癥狀,認真細致的體格檢查,合理地選擇運用影像學檢查方法,對認識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理過程和最后確定診斷是缺一不可的。
1、體格檢查
(1)在腰4-5或腰5骶1棘間韌帶側方有明顯的壓痛點,同時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2)小腿前外或后外側皮膚感覺減退趾肌力減退,患側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X線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變。
(3)腰痛合并“坐骨神經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這也是腰椎間盤突出的檢查方法。
2、實驗室檢查
(1)腦脊液檢查
除中央型引起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現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試驗及奎氏試驗陽性外,通常均屬正常。
(2)其他化驗
諸如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沉降率【譯】:紅細胞沉降率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簡稱血沉)、康華反應、類風濕因子、膠狀金試驗等化驗檢查,主要用于對其他疾患的鑒別診斷。
3、影像學檢查
X線
腰椎間盤所包括的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密度均較低,在X線下并不顯影,因此臨床上腰突癥患者的腰椎X線平片可僅有一些非特異性的變化,甚至無異常變化。因此單純腰椎平片并不能作為有無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直接依據,但X線能發現腰椎的退行性改變和結構異常,對提示椎間盤的退變有重要意義,并且能排除其他的一些腰椎疾患,如腰椎結核、腫瘤和腰椎滑脫等。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過病史、體征和X線平片即能作出初步的診斷。
CT檢查
腰椎的CT可以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硬脊膜受壓的情況,同時還可顯示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椎管和側隱窩狹窄等情況。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的準確率達到80%-92%。
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沒有輻射,可以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對解剖細節顯示較好,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潤),可以排除神經和脊柱腫瘤等。對于一些落到椎管的髓核組織也不會遺漏。
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利用椎管內蛛網膜下腔的空隙,注入造影劑后在X線下攝片,顯示椎管內部結構。目前常用水溶性造影劑,能較清晰地顯示硬膜腔、馬尾神經和神經根鞘,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可達90%左右,主要X線表現為硬膜囊壓迫征象和神經根鞘壓迫征象。但由于CT和MRI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無創傷且診斷率更高,脊髓造影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大大減少,而且由于它副作用較大,甚至可能造成截癱等嚴重情況,目前主張慎重選用。
肌電圖
肌電圖是對周圍神經與肌肉的電生理檢查方法,可用于觀察并記錄肌肉在靜止、主動收縮和支配其的周圍神經受刺激時的電活動,同時也可用來測量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上,肌電圖主要通過檢查雙下肢肌肉的興奮性來反映相應神經根的狀態,并根據異常電活動的分布范圍來判斷椎間盤突出和神經根受壓的節段。在脊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受壓的病人,肌電圖陽性率可達80%-90%,但與CT和MRI相比并不是首選的檢查手段,可用于輔助診斷和判斷神經根的受壓情況,同時也可以用來作為判斷治療后神經根恢復情況的指標之一。
溫馨提示
如果不慎檢查出椎間盤突出癥,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熱敷療法、中藥直接外敷祛、各種中、西藥物治療、牽引治療、正骨、推拿手法治療、物理治療、針灸治療、中藥外敷熏洗,甚至單純的臥床休息也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治療方法。保守治療多采用盡量減少病人損傷的方法進行治療,故常被稱為“保守治療”。80%~90%的病人可經非手術方法治療而愈,此方法對于患者而言最為安全,治療費用也較為低廉且療效較佳。
【參考文獻:《專家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