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周期和經量的改變,也就是經期不調和經量不調。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經量過多、過少等。除有其量的改變外,常伴有經色質的異常及其它癥狀。
一、月經先期
月經周期提前一周以上,甚至十余天一潮的稱為“月經先期”,亦稱“月經提前”。
(病因病理)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血熱妄行和氣虛沖任不固所致。
1、血熱 素質陰虛,或素食辛辣食物,或過服溫熱之藥,或肝郁化火,或陰虛內熱,均能影響沖任二脈的正常功能,迫使經血先期而下。
2、氣虛 飲食勞倦,思慮過渡,損傷心脾,心脾氣虛,血失統攝,以致月經先期而至。
辯證論治
血熱型
主證 月經先期,量多,色紅或紫,質稠或伴有面赤,心煩口渴,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多滑數或弦數為實熱。月經先期,量少、色紅,或淋漓不盡,質粘稠,面紅,潮熱,手足心熱,舌質紅,苔薄黃而干,脈細數為虛熱。月經先期,經量或多或少,血色鮮紅或紫紅或挾有瘀塊,乳房、胸脅和小腹腫痛。
治則 清熱涼血。
選穴 膈俞、脾俞、大腸俞、關元、盲俞、氣沖,重用揉按小腹涼血法。
2、氣虛型
主證 月經先期,量多,經色紅,質稀,面色萎黃,精神倦怠,飲食無味,心悸,氣短,小腹有空墜感,舌質淡,脈虛。
治則 益氣養血。
選穴 肺俞、肝俞、膈俞、次繆、中脘、氣海。重用推揉腰背養血法。
(基本手法)
1、揉按小腹涼血法 患者仰臥,醫者用單掌揉、按小腹;雙拇指揉按臍下沖任脈路線;拇指揉按關元、盲俞,雙拇指同時壓放氣沖,反復3到5遍;掌或拇指揉按大腿內側敏感點。
2、推揉背腰養血法 患者俯臥位,醫者兩掌分推背腰部;掌根按揉脊柱兩側(重點部位肝俞至大腸俞及腰骶部);拇指按壓肝俞、三焦俞、腎俞、次繆等穴;手掌揉推八繆部位。
二、月經后期
月經周期延長,超過三十五天以上者,叫做“月經后期”,亦稱“月經錯后”或“經遲”。
(病因病理)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沖任受阻,以致血海不能按時滿盈。本病多見于血寒、血虛、氣滯三型。
1、血寒 經期感受寒涼或過食生冷,冒雨涉水或素體陽虛,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寒邪搏于沖任,血為寒滯,經脈不通,以致經行后期。
2、血虛 因長期失血,或重病久病,血虛氣弱,血海不足,經水不能如期來潮。
3、氣滯 憤怒憂思,氣滯血瘀,運行不暢,沖任受阻,以致月經后期。
辯證論治
1、血寒型
主證 經期遲后,量少有塊,色暗紅,小腹冷痛,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正常,苔白滑,脈沉緊,屬實寒。經行后期,色淡量少,質清稀,腹痛綿綿,喜暖喜按,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腰酸無力,面色光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屬虛寒。
治則 溫經散寒。
選穴 肺俞、脾俞、次繆、中脘、足三里,重用揉搓八繆溫經法。
2、血虛型
主證 月經后期,量少,色淡,質清稀,小腹空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舌質淡,苔少,脈虛細。
治則 補血益氣。
選穴 肺俞、三焦俞、腎俞、次繆、中脘、關元。重用推揉背腰養血法。
3、氣滯型
主證 月經后期,量少或色正常或暗紅有塊,胸脅、乳房脹痛或小腹脹痛,舌苔正常或薄黃,脈沉弦無力,為氣滯。
治則 開瘀行氣。
選穴 肺俞、肝俞、三焦俞、膻中、氣海、期門。重用推摩胸脅舒肝法。
(基本手法)
1、揉搓八繆溫經法 患者俯臥位,醫者兩掌分放于骶部兩側,自上而下揉至尾骨兩旁;雙拇指反復揉壓骶后孔;拇指揉壓肺俞、脾俞、次繆等穴;患者仰臥,揉壓中脘、中極、足三里等穴。
2、推揉背腰養血法見月經先期。
3、推摩胸脅舒肝法 患者左側臥位,醫者兩掌于右脅下自上而下分推,掌摩脅肋部;然后用手掌推顫法(用力一定要適宜);拇指揉壓肺俞、肝俞、三焦俞;患者仰臥,按壓顫、氣海、期門等穴。三、月經先后無定期
月經不按周期來潮,或提前或延后,無一定規律,稱為“月經先后無定期”,又稱“愆期”。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氣血不調,沖任功能紊亂,以致血海蓄溢失常。臨床上以肝郁、腎虛為多見。
1、肝郁 肝主疏泄喜條達,因情志郁結或憤怒過度,以致肝氣逆亂,血隨氣下,氣亂則血亦亂,沖任因而失調,經期先后不定。
2、腎虛 稟素體弱,腎氣不足或房事不節,損傷沖任,以致腎氣失守,閉藏失職,或接近絕經年齡,腎氣衰竭,以致天癸生化失期,血海蓄溢失常,則月經錯亂。
(辯證論治)
1、肝郁型
主證 經期或先或后,行而不暢,胸悶不舒,乳房、兩脅及小腹脹痛,苔薄,脈弦為肝郁。
治則 舒肝養血。
選穴 肺俞、肝俞、膈俞、腎俞、次繆、氣海,三陰交、太沖。重用推摩胸脅舒肝法。
2、腎虛型
主證 經來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質稀薄,面色晦暗,頭暈耳鳴,腰酸如折,小腹空墜而痛,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弱。
治則 補腎調肝。
選穴 肝俞、脾俞、腎俞、次繆、氣海、歸來、足三里、三陰交。重用揉搓腰腹補腎法。
(基本手法)
1、推摩胸脅舒肝法 見月經后期。
2、揉搓腰腹補腎法 患者俯臥位,醫者兩掌根反復揉搓骶腰部及兩側腎俞穴;拇指揉壓肝俞、脾 b俞、次繆;患者仰臥,雙拇指揉壓氣海、歸來、足三里、三陰交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