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腰椎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該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患者在這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習慣。一旦患有腰椎病,患者應及時的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那么,如何診斷腰椎病呢?
臨床診斷腰間盤突出與腰椎畸形
據調查顯示:在正常的健康人群中,約有30%的人存在著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卻沒有臨床的癥狀表現,而部分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痛者,其影像學檢查卻顯示正常,這屬醫學上需要探討的問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不能因放射學或影像學檢查顯示某一椎間關節和椎間盤有病理改變,就認為此處是造成病痛的起源;反之,也不能因為影像學檢查未發現異常,就武斷地認為腰椎沒有問題,這時必須進行綜合的分析,才有可能細究出病痛的根由。
脊椎發育異常在脊椎的上、下端,即上頸部和下腰部多見,表現為:移行椎、鄰近脊椎相互融合、脊椎結構的左右不對稱,以及脊椎某一部位缺損(如脊椎裂)、多余骨的出現等。他們多無癥狀,常因其他疾患行X線檢查時發現,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出現腰背痛等神經癥狀,此時應當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鑒別。現具體介紹如下。
移行脊椎
在脊柱的頸、胸、腰、骶椎各節段的交界處可以互相“移行”,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胸化、胸椎腰化等,發生最多的部位是腰骶部,這在腰腿痛者的X線檢查中占去了1/3左右。
關節突畸形
兩側關節突的方向常有不對稱,多見于腰骶部、其次在L4、5間。關節突的方向及形狀對脊柱運動有很大關系,假如關節突關節的排列一致,則脊椎各方向的活動就會協調一致;若兩側不對稱,會使脊椎各方向的運動難以協調,造成關節突關節、韌帶、及周圍肌肉的勞損,進而引發腰腿痛,有時還會在畸形關節突的上一間隙伴發椎間盤突出。
隱性脊椎裂
是胚胎期軟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發育障礙,兩側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椎板及棘突部遺留下不同程度的裂隙。好發于下部腰椎和上部骶椎。只累及骨骼時稱隱性骶椎裂;如同時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時,稱顯性脊椎裂。它一般只累及一個節段,輕者只有一條裂縫,嚴重者椎板完全缺如。隱性脊椎裂有纖維組織覆蓋,可有腰骶部皮膚的色素沉著、生有毛發或呈小脂肪瘤樣改變,一般無癥狀,但成年后腰骶部負重過大、活動多,其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有一部分缺乏附著點或附著不牢固,易形成腰骶部勞損。
腰椎骨刺與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后,椎間盤變薄,椎體間隙變窄,韌帶松弛,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在椎體邊緣出現微小的、反復的、積累性損傷,導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滲出,出血及滲出逐步鈣化,從而在局部,也就是椎體上下緣出現骨的增生性反應,這就是骨刺,也就是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在X光片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多呈“唇樣骨質增生”,也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橋”。
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脹疼痛、僵硬、易疲勞,甚至彎腰受限,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患側劇痛并向下肢放射,小腿麻木脹痛畏寒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