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重癥新生兒的救治,圍生期高危兒系統管理,尤其是早產兒的出院后管理,包括早期評估、早期干預等服務
向 Ta 提問
主任醫師(二級),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衛健委兒童早期發展示范基地項目負責人,省兒童早期發展技術工程中心主任。從事圍產新生兒臨床工作近三十多年,自1995年始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逐步建立以新生兒科為主干的圍產高危兒系統管理模式。擅長新生兒重癥救治及高危兒/早產兒出院后管理。2005年作為訪問學者到香港中文大學附屬威爾斯親王醫院新生兒科/NICU進修圍產新生兒醫學。2008年作為訪問學者先后在美國Boston Tufts university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兒童醫院、Cincinnati兒童醫院、Boston兒童醫院、Philadephia兒童醫院的研修圍產新生兒醫學。
展開-
寶寶發燒貼退熱貼
寶寶發燒時可以貼退熱貼,能起到物理退燒作用,若體溫高于38.5度以上,除了退熱貼還需服用退燒藥物。發燒可能因身體受涼或細菌、病毒感染導致。 一、退熱貼: 1.成分:主要有甘油、高分子凝膠、純凈水等。 2.特點及作用:具有安全退熱、保護大腦的特點。將其貼于寶寶額頭,會產生清涼感,皮膚吸收后局部散熱可使體溫下降。而且較為安全,一般無副作用,不會對寶寶健康造成影響。 二、藥物退燒: 1.當寶寶發燒體溫高于38.5度以上,需服用藥物退燒,如對乙酰氨基酚滴劑、布洛芬混懸液等。 2.注意事項:服用藥物時一定要嚴格遵醫囑,避免用藥劑量不當影響寶寶健康。 總之,寶寶發燒時退熱貼可起到輔助退熱效果,若體溫較高則需配合藥物治療,同時要注意用藥的規范和安全。
2025-04-29 11:58:50 -
嬰兒吸手指頭是什么原因
嬰兒吸手指的原因包括滿足吸吮需求、自我安慰、缺乏微量元素,且吸手指是正?,F象但要注意衛生。 一、滿足吸吮需求 剛出生及年齡較小的嬰兒處于口欲期,此階段的他們會有吸手指現象,這主要是為滿足其吸吮需求。比如在嬰兒饑餓時,這種吸手指的情況往往會更為明顯。 二、自我安慰 同樣是剛出生及年齡較小的嬰兒,他們的情感相對脆弱,對熟悉的人有很強的依賴,一旦感覺不安或處于陌生環境,就可能通過吸手指來進行自我安慰。 三、缺乏微量元素 多數嬰兒出生時并不缺乏微量元素,但少部分嬰兒出生時可能會缺鋅或鐵等,從而出現吸手指的情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帶嬰兒就醫檢查治療。 總之,嬰兒吸手指通常是正?,F象,不過要重視衛生問題,在嬰兒吸手指后應及時為其洗手。
2025-04-29 11:58:02 -
嬰兒止瀉最快的方法
嬰兒腹瀉可補充口服補液鹽、合理喂養、藥物治療,需遵醫囑,注意觀察病情。 1.補充口服補液鹽 嬰兒腹瀉時,會丟失大量水分和電解質,補充口服補液鹽可以預防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在醫生的指導下,按照說明書的劑量給嬰兒服用口服補液鹽。 2.合理喂養 嬰兒腹瀉時,胃腸道功能會受到影響,需要合理喂養??梢岳^續母乳喂養或選擇適合嬰兒年齡的配方奶,避免添加新的輔食。 3.藥物治療 如果嬰兒腹瀉嚴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醫生可能會開一些止瀉藥、抗生素等藥物,但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給嬰兒使用任何藥物之前,都需要咨詢醫生的意見,按照醫生的建議使用藥物。同時,要密切觀察嬰兒的病情變化,如果癥狀加重或出現其他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
2025-04-29 11:57:07 -
寶寶有積食癥狀怎么辦才好
處理積食可采取調整飲食、按摩腹部、多喝水、服用藥物等措施,需遵醫囑。 積食是指寶寶因飲食過量或過于油膩而導致的消化不良癥狀。以下是一些處理積食的建議: 1.調整飲食 減少寶寶的進食量,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梢越o寶寶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條、蔬菜等。 2.按摩腹部 順時針按摩寶寶的腹部,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3.多喝水 讓寶寶多喝水,有助于緩解積食引起的不適。 4.服用藥物 如果積食癥狀較為嚴重,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藥物,如消食片、益生菌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處理寶寶積食問題時,應遵循醫生的建議,不要自行給寶寶用藥。同時,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癥狀,如果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其他異常,應及時就醫。
2025-04-29 11:56:06 -
幼兒便秘怎么解決
幼兒便秘可通過調整飲食、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腹部按摩、使用藥物等方法來解決。 1.調整飲食: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如蔬菜、水果、全麥面包等,同時保證足夠的水分攝入,有助于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 2.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天定時讓幼兒坐在馬桶上,即使沒有便意,也可以培養其排便反射。 3.腹部按摩:用手掌輕輕按摩幼兒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促進腸道蠕動。 4.使用藥物: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使用開塞露等藥物來緩解便秘癥狀。但不建議長期使用,以免形成依賴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幼兒便秘癥狀持續時間較長或伴有其他癥狀,如腹痛、嘔吐等,應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潛在的疾病。同時,家長應保持耐心,鼓勵幼兒積極配合治療。
2025-04-29 1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