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糖尿病腎病、甲狀腺疾病等疾病的診治。
向 Ta 提問
趙艷艷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埃默里大學訪問學者,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青年委員,河南省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糖尿病學專業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學會青年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骨質疏松分會委員,河南醫師協會內分泌分會常委,河南省健康管理學會內分泌病健康管理專科分會副主委,UPTODATE文獻翻譯專家,參編著作2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文版雜志青年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防治。第一作者在國內外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篇, 6篇被SCI收錄,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省科技攻關項目以及中華醫學會專項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其中“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及其治療的研究 ”榮獲河南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及河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尤其擅長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腎病診治,甲狀腺疾病,生長發育遲緩,性早熟,矮小,繼發性高血壓,多囊卵巢綜合癥,更年期綜合征,垂體及腎上腺疾病的診治。
展開-
小孩糖尿病的癥狀有哪些
小孩糖尿病的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這些癥狀有助于家長及時發現并帶孩子就醫: 1、多尿 由于血糖升高,身體會通過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導致排尿增多。對于2型糖尿病的小孩,每天的尿量可達到1500-2000mL。 2、多飲 由于排尿增多,會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從而引起口渴和飲水量增加。 3、多食 由于血糖升高,身體的細胞無法充分吸收葡萄糖,導致饑餓感增加。這種多食的典型表現是進食多,但容易餓,進食量較大。 4、體重下降 由于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會消耗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質來提供能量,導致體重下降。盡管2型糖尿病的小孩食欲亢進,但由于體內的高血糖狀態,體重仍然會明顯減輕。
2025-04-01 16:46:09 -
糖尿病截肢最多活3年嗎
糖尿病截肢后最多活3年這種說法是不準確和片面的。 首先,糖尿病患者截肢后存活時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不能一概而論。個體的身體狀況、基礎疾病、術后護理、康復情況以及治療依從性等都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患者在截肢后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包括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注重傷口護理和康復訓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存活時間可以大大延長,甚至可以長期存活。 其次,現代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對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和管理也有了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過綜合治療方案,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糖尿病患者應到正規醫院的內分泌科就醫,及時進行治療,以獲得良好的預后。
2025-04-01 16:46:09 -
糖尿病治療儀有沒有用
糖尿病治療儀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治療方法。 糖尿病治療儀一般是通過特定強度的激光照射,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環,清除血液中毒素、血栓和動脈硬化斑塊,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有利于降低血糖。然而,這種治療儀并不能直接降低血糖,也不能替代飲食控制、運動鍛煉和藥物治療等傳統的糖尿病治療方法。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使用糖尿病治療儀的同時,還需要繼續堅持傳統的治療方法,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規律用藥等,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患者在使用糖尿病治療儀時,也應該注意選擇正規品牌和渠道,避免使用假冒偽劣產品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2025-04-01 16:46:08 -
糖尿病怎么分1型2型
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胰島β細胞被破壞,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多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發病,起病較急,癥狀明顯,患者往往可伴隨明顯的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癥狀。這類患者通常需要依賴胰島素治療來維持生命和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有關。2型糖尿病常見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但目前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起病相對緩慢,癥狀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在體檢時才發現血糖升高。早期可通過生活方式干預來控制血糖,必要時需要聯合口服降糖藥物甚至胰島素治療。
2025-04-01 16:46:08 -
糖尿病分型及診斷標準
糖尿病分型及診斷標準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詳情如下: 1、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發生于青少年,主要由于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或相對缺乏,患者可能出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等癥狀。 2、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發生于40歲以上的人群,由于胰島素分泌減少或胰島素抵抗,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儲存,可伴隨腹脹、惡心、情緒失常、食欲減退、失眠、心律不齊等。 3、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前無糖尿病,在妊娠期間出現的糖尿病,與遺傳、營養、胎盤激素分泌等有關。可能出現口渴、排尿增多、易饑餓、多食等癥狀,但也可能無明顯癥狀。
2025-04-01 16: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