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耳鼻喉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處理,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分泌性中耳炎、聽力異常等,尤其擅長于耳科及聽力學相關疾病,包括各種聽力障礙的診斷及處理、聽力障礙患者的言語康復指導等。
向 Ta 提問
王小亞,女,耳鼻喉及聽力學碩士,廣東省婦幼保健學會兒童聽力協會副主委,廣東省康復醫學會聽力及言語康復協會委員,臨床聽力學實踐經驗豐富。
擅長聽力障礙的診斷及康復。熟悉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處理,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中耳炎等。
展開-
醫生,慢性咽喉炎,能不能徹底治愈啊
慢性咽喉炎通常難以徹底治愈。 一、慢性咽喉炎是呼吸系統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涉及咽喉部位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的炎癥。其癥狀表現為咽喉有異物感,感覺有痰卻咳不出、咽不下,檢查時咽喉充血并不十分顯著。 二、慢性咽喉炎的成因多樣,可能源于急性咽喉炎的反復發作,也可能因說話過多、不良飲食習慣、反流性食管炎、全身系統性疾病以及口腔與鼻部的炎癥等因素誘發。其病程較長,治療所需時間也久,且較難實現徹底治愈,往往只能達到讓患者的相關癥狀得到有效改善的效果。 三、在治療慢性咽喉炎期間,患者務必戒煙戒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平時可多進食新鮮瓜果、綠色蔬菜,還要多喝水,并適當進行運動鍛煉,以增強個人的抗病能力與抵抗力。 總之,慢性咽喉炎雖難以徹底治愈,但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癥狀。
2025-04-23 17:09:19 -
喉嚨啞了吃什么水果
喉嚨嘶啞時可食用梨、橘子、枇杷、甘蔗、楊梅等水果,這些水果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下氣降火、生津止渴等功效,有助于緩解喉嚨嘶啞癥狀,但水果不能替代藥物,如癥狀嚴重建議及時就醫。 1.梨 梨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喉嚨嘶啞患者食用梨可以緩解癥狀。 2.橘子 橘子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果酸,有助于增強免疫力,促進喉嚨黏膜的修復。 3.枇杷 枇杷具有潤肺止咳、下氣降火的作用,對喉嚨嘶啞有一定的緩解效果。 4.甘蔗 甘蔗具有清熱生津、下氣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喉嚨疼痛和干燥。 5.楊梅 楊梅具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的作用,對喉嚨嘶啞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水果不能替代藥物,如果喉嚨嘶啞癥狀嚴重,建議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同時,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喉嚨濕潤。
2025-04-23 17:08:41 -
腺樣體掛號需掛什么科
腺樣體肥大是因炎癥反復刺激而發生的病理性增生,可引起鼻堵、張口呼吸等癥狀,嚴重時會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兒童多發,常與扁桃體炎、扁桃體肥大合并存在。孩子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 腺樣體也叫咽扁桃體或增殖體,位于鼻咽部頂部與咽后壁處,屬于淋巴組織,表面呈桔瓣樣。腺樣體和扁桃體一樣,出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長大,2-6歲時為增殖旺盛的時期,10歲以后逐漸萎縮。腺樣體肥大系腺樣體因炎癥的反復刺激而發生病理性增生,從而引起鼻堵、張口呼吸的癥狀,尤以夜間加重,出現睡眠打鼾、睡眠不安,患兒常不時翻身,仰臥時更明顯。嚴重時可出現呼吸暫停、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本病最多見于兒童,常與慢性扁桃體炎,扁桃體肥大合并存在。 如果孩子出現上述癥狀,家長應及時帶其到醫院就診,進行相關的檢查和治療。
2025-04-23 17:08:30 -
耳內積液怎么自己排出
耳內積液可嘗試改變體位、牽拉耳廓、咀嚼等方法自行排出,兒童及耳部疾病患者不建議自行嘗試,持續或加重需及時就醫。 耳內積液可嘗試以下方法自行排出,但如果癥狀持續或加重,請及時就醫。 改變體位:可采取側頭、單腳跳躍等方式,使積液從耳內向外流出。 牽拉耳廓:用手牽拉耳廓和耳垂,連續做數次,可使外耳道皮膚不斷上下左右活動,改變與耵聹的接觸位置,促使耵聹向外脫落。 咀嚼:反復咀嚼口香糖或張口,可促使咽鼓管開放,平衡中耳內外氣壓,促進積液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兒童和患有耳部疾病的人群,不建議自行嘗試這些方法。此外,如果耳內積液伴有疼痛、聽力下降、耳鳴等癥狀,可能是中耳炎等疾病引起,需要及時就醫,由醫生進行專業的治療。同時,保持耳部清潔、避免耳內進水、不要頻繁挖耳等,也有助于預防耳內積液的發生。
2025-04-23 17:07:44 -
打完耳洞過了幾天發癢怎么治療
打完耳洞幾天后發癢可能是正常恢復,也可能是感染,可保持耳部清潔、避免刺激、使用消炎藥膏、注意飲食并觀察癥狀,特殊人群需特別關注。 1.保持耳部清潔:使用溫和的肥皂或洗發水輕輕清洗耳洞周圍的皮膚,但要避免讓水進入耳洞。 2.避免刺激:避免摩擦、拉扯或佩戴過重的耳環,以免刺激耳洞。 3.使用消炎藥膏:如果耳洞周圍發紅、腫脹或有分泌物,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消炎藥膏。 4.注意飲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膩或刺激性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會加重炎癥。 5.觀察癥狀:如果發癢癥狀持續加重、出現疼痛、發熱或其他異常癥狀,應及時就醫。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現感染或過敏反應,如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或對金屬過敏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應更加密切地關注耳洞的恢復情況,并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護理。
2025-04-23 17:07:28